大周王历7295年五月,经过了长达两月的拉锯战,边疆数十万镇西军死伤惨重,就连号称不可攻克的镇西关都因秦军的勐烈攻势而变得愈发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大周境内有不少正直良善的读书人上书给周天子谏言,想要让周天子派遣军队驰援西陲之地的边军。
毕竟一旦镇西关被攻破,近百万的秦军倾巢而入。
整个大周西北两地顷刻便间便会化作人间最惨烈的炼狱。
这种结果是很多读书人们无法接受的。
可他们递交上去的这些文书,绝大多数却都是石沉大海,哪怕极少数得到了回复,却也大多都是朝廷敷衍拖延之语。
见朝廷上下没人理会自己,不少读书人们顿时群情激昂。
当即便发文指着不少王公贵族和当朝官员的鼻子骂。
毕竟读书人嘛,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骨,既然没有人理会他们的谏言,那他们就把整个朝廷上下的官员们全都喷上一遍。
怒骂他们都是一群奸佞之臣,置大周天下的社稷于不顾。
对此,朝堂诸多官员们全都沉默着没有回复。
毕竟这群从小过着优握生活的读书空有一番指点江山的本事,却连一个功名都无法考上,又怎么奢望他们能够理解大周现如今的处境呢?
这次的战争不同于过去任何时候,大秦动真格了,除了极少数震慑边疆大唐的军队之外,近乎全军倾巢而出。
在此等攻势面前,就连号称永不沦陷的镇西关都在其冲击之下都几度面临陷落。
而且最关键的是大秦还不只开辟了西陲之地这一条战线,北地还有几十万秦军正在迅勐攻击。换而言之,秦军在大周这边同时开辟了两条庞大的战线,而且每一条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如此情况下。
大周把所有力量聚集于伏龙关、伏虎关、伏天关这一条线还能够坚守下去,只需要咬咬牙多拖一拖时间,等秦军气势没有如此旺盛的时候,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毕竟秦军这会儿可是倾巢而出进攻大周,秦国后方兵力定然无比空虚,之所以秦王敢于如此果决狠辣,打的主意应该是准备速战速决,不给其他虎视眈眈的国家分一杯羹的机会。
而与之相对的,理解了秦军的军事计划之后,大周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溃败,仗着本土作战以及粮草补给线路更短的优势,拖上秦军一年半载估计都没问题。
甚至都不用一年半载。
调集了数百万军队狙杀大周之后,秦国国内本的军事力量就已经十分空虚,南方的同样蠢蠢欲动的大唐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进攻机会。
而且东征的秦军一旦攻势受挫,都不用别人下绊子,国内自己就会闹起来。
综上所述,在大周朝堂诸多官员以及周天子本人看来,不派军队驰援西陲之地的镇西军是非常明智的。
——如果驰援西陲之地,拉长了大周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不说,还有可能会被北地的秦军奔袭千里切断粮食补给线。
连年入不敷出的战争早就已经耗费了大周国库不少的钱粮和甲胃,这会儿再拉长战线显然是一件非常不理智的事情。
再说了,西北两地的民众本就不是大周人,过去五千年前乃是大乾王国的子民,死得多死得少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是好事。
毕竟镇西军死的数量够多的话。
还可以消磨秦军更多有生力量,和秦军两败俱伤。
至于西北两地在战乱中死去的民众,则正好可以为愈发人满为患的中原腾出一些位置,等熬到战争结束后,没有了镇西军的阻碍,朝廷还可以将中原的一些贵族分封过去,进一步加强大周对西北两地的统治力。
总而言之。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率军救援西北都是赔本的买卖。
因此,整个大周朝廷上下的政客们选择了集体失明,根本不理会西北两地和秦军之间差距悬殊的军事力量,打定主意要用西北两地的军队去消耗秦军的实力。
只有孩子才会幼稚的谈论是非对错。
成熟的政客各个都是铁石心肠,眼中只会权衡利弊。
至于利弊之下的人间惨剧,只要没有烧到他们身上,于他们又有何干?
等一切尘埃落定后全都推给秦军背锅也就是了,反正死人也没办法说话。
……
在这种情况之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朝廷已然放弃了西北两地,决心在伏龙伏虎三个关卡和秦军战个鱼死网破。
单以西北两地抵抗秦军一国之力,自然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果然,战争在推进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西陲之地就开始变得摇摇欲坠起来。
然而就在大周所有人都以为镇西军即将抵挡不住秦军进攻的时候,却不料有一支神秘的军队出现在了镇西关的战场。
这支军队数量不多,但装备却十分精良,训练也相当有素。
也正是他们的到来强行给临近崩溃的镇西关续上了一口气,让镇西关又坚持了下来。
接到消息之后,整个大周上下都对此纷纷侧目。
所有人都对这支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