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而技术含量低下的商业产品太多了,《2012》毕竟还是拿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包装出很多概念,释放出不少善意。
影片不复杂,无非就是逼真特技加一些烂熟的剧情,最后一秒的生死悬念等等,但它把这些东西、各种元素糅合得让观众目瞪口呆,几乎达到了银幕所见和想象力的极致。
至于影片的惊悚感,这基本是“过山车型”,间隙式地给予观众相应的惊喜。
不过作为国产电影,能够将特效拍摄到如此程度,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这点必须加分!
科幻片,还是得看陈昊啊!
陈昊也不愧是国产科幻电影教父,可谓一个人撑起了亚洲的科幻片!
不过在接连拍摄了《我是传奇》、《环太平洋》和《2012》之后,其实大家或许也会想念曾经的《月球》和《第九区》吧!”
---杜天子
“足载影史的末日传奇
诚然无论从故事架构还是人物塑造来说,《2012》整体来看都显得并不出色,但不可否认,在长达140分钟的时长里,电影做到了未有一刻令人困倦。
当原本只能得见臆想的世界末日,被如此真实震撼的被呈现于银幕,那惊心动魄的特效场面所留给观众的只有屏息以待。
陈昊利用人们对灾变末世的恐惧引人入胜,又用人性中所留存的种种光芒,弘扬以人性的美好,上演了一场足载影史的电影传奇。”
---赤铜1982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看完《2012》之后,如果想从《2012》中走出来,想从世界末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这只能去责怪导演影片拍摄的精巧技术,只能怪自己完全融入了剧情。
片中毁灭的镜头不时的闪过脑际,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又激起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情感上的激荡起伏或许正是导演想要得到的直接效果。
但作为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反思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所在。《2012》是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是用童话演绎的一段人类文明启示录。
《2012》给我们的启示也具有普世性意义,这超越了传统灾难片所追求的单一主题。
《哥斯拉》表现的是人类对核废料任意处理所导致的灾难;《独立日》则显示了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攻击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后天》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012》不在局限于这些单一的主题,而是上升到了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属这个层次上,这就囊括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具有了一种哲学的范畴。
当下人们总是对各种问题争吵不休,但是当人类真正面临灭亡时,这些问题也就不再称其为问题了。
《2012》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情景假设,让我们在艺术构造的现实中去面对这样一场悲剧演出。
当我们真正发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易逝时,我们是否会思考人生旅程的意义;当我们走出电影,走进现实,是否会对现在的生活有一种全新的认知。
《2012》带来的视听盛宴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而它带来的对于生命、文明等哲学命题的思考则让我们经受了一番精神上的洗礼。
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被普遍认同为灾难片的终结之作,虽然陈昊是第一次拍摄末世灾难片,但从目前的影片效果来看,这部影片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而陈昊也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赏花品玉
……
大多数时候,影评人的思维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很普通的东西,他能够给你解释出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层次,境界。
《2012》的剧情的确很简单,但是影评人可以给你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让你不明觉厉。
不过这是好事,说明影评人看好这部电影,对于影片的口碑也大有好处,陈昊也是偷着乐。
但是再一想,这不会是昊天请的水军吧!
当然,负面的评价也有不少,比如“技术层面硬伤很多,特技始终与剧情割裂”、“剧情薄弱,纯粹的商业作品”。
“是《泰坦尼克号》、《海神号》、《天地大冲撞》、《天崩地裂》、《活火熔城》中特技镜头的重新剪辑、拼凑,无创新之感”等等。
陈昊对此只是撇撇嘴,应该是华艺和承天请来的水军!
对于这些负面评价,陈昊都是匆匆略过,然后看起了观众的评价,相比起专业影评人的评论,陈昊更在意观众的反馈。
毕竟真正掏钱进入影院看电影的还是观众,他们的口碑才是《2012》最终票房的关键。
华娱小记者:《2012》是一部做到了极致的末世灾难片,它就属于那种我们明知道会看到什么,但当你看到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震惊。
青莲地球:2012,华夏救了全世界!
我是1875:这特效也是没谁了,看的时候好震撼,但是看完电影应该会有很多人反思吧,会不会有一天地球真的就这样毁灭了。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