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太白观。”
长孙无忌知道皇帝这是恨极了,估计会采用一些暴戾手段,心中不禁为那位丹春子默哀了一下。
“喏,我这就去安排。”
李世民又问道:“去中南半岛诸国购买粮食的船队到哪了?”
长孙无忌回道:“日前传来的消息,第一批采购粮食的船队已经到达镇江,将沿大运河北上去洛阳,再入关中。”
李世民颔首道:“不错,这一批粮食入关,当能缓解关中缺粮之忧。”
关中经过近千年开垦,土地已然开始贫瘠。关键是作为大统一国家的京畿,这里的土地产出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
从西汉开始,就要从天下各地调运漕粮供养关中。
隋唐时期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唐朝刚立国那会儿,李渊更是好几次带着群臣跑到洛阳逃荒。
可见长安的粮食缺口有多大。
李世民时期,国家政权逐步稳定,能保证长安的粮食供给。
可从天下调粮食进入长安,其中的损耗是非常惊人的。
有漕渠的地方还好,没有漕渠的地方,每运进关中一粒粮,路上就要消耗好几粒。
为此李世民没少发愁。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
虽然中南半岛离长安很远,可一路都是水运,反而消耗不了多少粮食。
还有个原因是,中南半岛那边的粮食确实便宜啊。
一匹精美的丝绸就能换一船上好的稻米,这门生意实在太好做了。
之前大唐差不多四五年才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原因就是需要积蓄力量,否则就只能压榨百姓。
李世民是知道压榨百姓的后果的,只能把发动战争的频率拉长一些。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很多计划都可以随之作出更改。
比如缩短战争频率。
想到这里,他就问道:“第二批采购粮食的船队出发没有?”
长孙无忌回道:“还没有,中南半岛诸国正如陈景恪所言,非常的慵懒,虽然土地产出高,却并未有多少存粮。”
“诸国的国主、商人想要收集粮食,也需要一些时日。”
李世民嘴角一阵抽搐,老天真是不公平,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竟然养出了一群懒汉。
“让他们的国主督促百姓种植更多的粮食,以供我大唐所需。”
长孙无忌回道:“我们的使节已经转达了圣人的旨意,诸国国主皆欣然领命。”
确实是欣然领命,毕竟‘无用’的粮食能从大唐换取各种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划算了。
让治下的百姓播种的时候多撒一些种子就可以了,简直不要太轻松。
李世民脸色好转了一些,道:“第二批粮食就不要运送到关中来了,送到涿郡即可。”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道:“圣人决定要征讨高句丽了吗?”
李世民郑重的道:“对,你不会也要劝阻我吧?”
长孙无忌苦笑道:“我确实想劝阻圣人三思后行,但我也知道谁都劝不住,所幸也就不劝了。”
李世民眼神里浮出一丝笑容,道:“还是辅机懂我啊。放心,我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现在又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无劳民伤财之忧,此战我必胜之。”
长孙无忌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远征辽东最惧怕的无非是两点。
第一打不赢怎么办?太子造反已经让李世民威望大降,如果征讨高句丽在失利,恐怕问题会更大。
第二就是怕损耗太大,酿成隋炀帝征辽恶果。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就不用从国内征粮,免去了民不聊生之忧。
所以他现在也不再如历史上那般反对征高之事了。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他作为李世民的心腹,也没有太过于表态。
只不过他让自己的盟友褚遂良发声反对此事,自己藏在幕后,以此来避免和皇帝之间产生芥蒂。
后来见李世民心意已决,就开始全力谋划征高之事,确保战事顺利。
他能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可不全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关系。
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征高的细节,才结束这个话题。
李世民又拿出一张纸递给他,道:“看看这个。”
长孙无忌双手接过,只看笔迹就知道是陈景恪所写,心中不禁想到,这人又搞什么幺蛾子了吗?
等看清上面的内容,不出意外露出震惊之色。
盐,竟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取?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不光能缓解财政问题,还能造福万民。
关键是这东西出现的太是时候了。
深吸口气,他说道:“如果此法为真,现在去莱州、棣州等地开挖盐田,不出三月就能收获食盐。”
“到时再用食盐从辽东各部换取军粮,我大唐此战几乎可以不用从国内征调一粒粮食。”
李世民笑道:“我亦做此想,你说让谁去督盐为好?”
长孙无忌并没有直接说人选,只是道:“晒盐法具体如何尚未可知,不宜大张旗鼓,所以委派官吏职务不能太高。”
“朝中适合的人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