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乾阳宫的争论
拿下南国之后,邓国新增了两个道和八个郡,一下子就需要两个刺史和十个太守了,邓昇直接将选拔官员的事宜一并交给了群臣,让他们来挑选,最后再由他来拍板。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一众主官一致决定,由豫章太守杨士奇以及颍川太守荀彧出任新两道刺史,另外调任上庸太守虞允文至颍川郡担任太守,不过剩下的十郡太守,各方势力都有着各自的考量,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定主意,最后御史台御史大夫包拯出主意,面向全国选拔,这一次选拔除了挑选出十郡太守之外,还需要挑选各郡的属官以及各县县令,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并在牵连甚广,最后众人拿不定主意,便将此事报于邓昇,请邓昇来决断。
起初听到这件事的时候,邓昇心里面是有些犹豫的,已经包拯所提出的办法,已经可以说是后世科举制度的雏形了,科举制,在后世虽然参誉各半,但是其能够作为华夏历史上,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其本身就是有着不少的可取之处的,最起码,用于当下十分合适。
科举制这个想法其实邓昇很早就有了的,只不过鉴于当世情况的种种考虑,邓昇最后才搁置了,而现在,随着邓昇从系统中兑换出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之后,普通百姓,寒门子弟接触书本的机会多了不少,寒门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有识之士,虽然暂时来说还无法与贵族抗衡,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科举制,似乎也是时候了。
包拯他们提出这个办法,一开始的想法也只不过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已,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么长远的,而且这件事阻力还不小呢,他们心里也是有着不小的担忧,本来他们还只是担心这件事会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可是现在邓昇居然想将这种方式定为永例,这就不行了。
出身世家的陈群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道:“大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百姓目不识丁,纵然有些许可塑之才,但也是学识有限,倘若进入了朝堂和地方,恐怕会祸害百姓,反倒不美,臣请大王三思!”
贵族们忠于邓国和邓昇不假,但是也不代表他们愿意为了邓国和邓昇奉献出他们长久以来站在众生之巅的优势,所以对于实行科举制,陈群是强烈反对的。
不过有人反对,就会有人支持,出身寒门的苏弘第一个跳出来支持道:“大王,陈尚书此言差矣,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我大邓的子民,应当一视同仁,况且寒门之中亦有定国安邦之才,我大邓想要称雄天下,一统寰宇,当海纳百川,对天下之才予以重视,不分贵族寒门,当量才而用,方为正途!”
“大王,臣以为苏尚书所言甚是,我大邓向来都是唯才是举的,从不分贵族与寒门,在朝堂之上,既有贵族之人,亦有寒门大才,这才是大邓长治久安,开创千秋基业之正途!”提出这一主意的包拯对于此事却是乐见其成,当初他提出这个方式,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贵族与寒门之间的隔阂,现在邓昇主动提出来,他又怎么会反对呢?
双方在乾阳宫中争吵不休,昔日庄严肃穆的乾阳宫,顿时变成了一个菜市场,吵吵闹闹的,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一群朝廷重臣,现如今也化身为一名嘴炮斗士,彼此之间你怼我,我怼你的,好不热闹。
“好了,都别吵了,都是一方重臣了,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最后,邓昇终于是看不过眼了,直接喝止众人的争吵,一众人看到邓昇发怒了,皆停了下来,向邓昇请罪!
邓昇也没有理会他们,而是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崔浩、蒋琬、张宾几人,向他们问道:“崔卿、蒋卿、张卿,不知你们觉得此事如何呢?”
崔浩、蒋琬、张宾三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蒋琬出身贵族,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贵族独领风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可是作为当朝尚书令,他要想的是如何让邓国永远强盛,长治久安的,所以他心里十分纠结,而张宾也是很支持科举制的,他认为科举制一出,必定能够收拢大批的寒门才子,不单单是邓国,甚至连秦赵的寒门学子都是涌向邓国,如此一来,邓国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
而崔浩也是模棱两可的,崔浩出身贵族,但是他的家族其实一开始和寒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出了一个崔太后,再加上崔家外孙邓昇坐上的邓国的王位,崔家想要出头根本不可能的,更别说时至今日,他崔浩能够坐上三相之首的中书令了,所以他对科举制并不排挤,但是话说回来,崔家现在毕竟是发迹了,家族中也有不少的子弟等着入仕,如果一旦开启了科举制,崔家子弟入仕的难度就会大大的增加,这又是崔浩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并不提倡。
面对邓昇的问话,崔浩出列道:“大王,科举制的施行,的确有利于我大邓长远的发展,但是臣以为当下并不适合,虽然有着造纸术和印刷术,普通百姓的学识大大增加,可是毕竟时日尚短,成效还没有达到理想,而且寒门学子中良莠不齐,倘若真的入朝为官,恐怕也难以造福百姓,而且贵族们长久以来的把持官场,如果贸然改变,恐怕会引起骚乱,而今我大邓正式处于关键时候,不可出现一丝动乱的!”
崔浩并没有明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