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处理了一段公务,以亲戚的名义将贾家安顿下来,又在京城做了一番收尾,陈昭便带着妻妾回津门了。
这期间,自然没少和李纨郎情妾意。
当真是水深火热……
黛玉她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陈昭没有把李纨领回家,已经是对她们最好的尊重。
……
回到津门之后,陈昭积攒的事情已经是太多,三大商社的各处都有信件文书过来,其中提到了一件事,正非商行在整个大周南北,包括关外、草原、海上,都是处处赚钱,而且都是暴利的买卖,金山银海的入账,可金银成色不同,彼此兑换折抵,成色不同就是大麻烦。
而且生意的规模越来越大,正非系统开始在天南海北的布点,大宗的金银运输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有麻烦,三大商社和正非系统的护卫虽然出身锦衣卫精锐,各个都是精良,可谁也不敢说次次都能护住周全,其中风险当真不小。
商机变幻,时时刻刻都有赚钱的时候,但不是时时刻刻各处的商号里都有金银,因为这个耽误了,实在是不值得。
再者,金银的兑换也是个麻烦,成色不同,折抵的比率也不同,这个过程也有损耗,也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陈昭做过几任皇帝,在金融方面了解相对不足,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是做了锦衣卫首领,相关金融知识也是不怎么清楚,但再怎么不清楚,他也是经历后世信息大爆炸的,对于金融界的粗浅知识还是知道的。
再说了,这种事历史上有的是答案。
比如北宋的交子,八大皇商的票行等等。
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发行纸币了。
现在正非系统已经在大明有足够的网点和完备的网络,也积攒了足够的金银,从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了,而且也有过先例。
实际上,京津之间,还有北方到江南之间,大规模的金银调动和进出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京津之间的金银调拨,北方和江南几个大府的调拨,三大商社各个分号之间都是彼此开具票据,到半年进行一次结算,到时候一次姓用漕船或者车马进行拨转。
陆小凤这等江湖豪富之人,行走江湖也是用的银票。
动不动就是五千两,一万两,端的有钱!
如今正非商行依托三大商社建立,盘子足够大,信誉也是极高,京城勋贵也好,地方豪商也好,进行大规模的金银拨付的时候,都是拜托正非系统这边帮忙,然后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别的不说,少林武当的首脑请陆小凤办事,某些暴力团体请司空摘星偷东西,给的报酬都是通过正非系统的店铺来进行。
也就是说,正非系统已经不仅是各大商铺的银行,而且还是全天下的银行,陈昭当时在扬州办商行的时候,其实也只是想在大周官场站稳脚跟而已,压根没想到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局面。
想一想,五月花号那帮新教徒在美洲落地的时候,也只是一心想着生存下去,压根没想到有后来那强大无匹的帝国。
陈昭现在把已经存在的惯例规矩正规化,然后正式发行通行于正非系统之中的银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陈昭将正非商行改为正非银行,负责吸纳整个正非系统的金银,然后开具核销银票,并且负责相关的流转之事,这个机构设置,等于是总辖正非系统,毕竟钱财积储和流转是系统内的根本。
这也是正非商行建立的初衷。
不过这些职能,三大商社和保险行本身就在做,没必要单独列出一个部门来进行,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金银成色不一,彼此兑换折抵手续繁杂,损耗重重,这其实有个隐姓的问题,那就是大周的铸币量极为的不足。
现在市面上流通最多的就是太上皇时期铸造的永顺通宝,但荒唐的是,目前市面上、包括倭国和南洋流通的永顺通宝,总量差不多是当初官方铸币的几十倍,更荒唐的事情是,大周官方铸造的铜钱质量远远还不如倭国和大明海主们联合铸造的,市面上通行的,居然是私铸的居多。
而且铸币成色不一也是个大问题,若是因为金银兑换不便,用价值更低的铜钱代替,到最后只能更麻烦,银票的信用价值也会降低,最终还是以金银同行。
毕竟相比较而言,金银的价值是恒定的。
所谓“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这种局面如何应对?
自然是铸造金银货币。
陈昭拥有津门卫,还拥有三大商社,更拥有正非银行,储备了金山银海,可谓是倾国之富。
因为商业的发达,津门卫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工厂,更有成熟的水力机械系统,技术已经不成问题,金银储备也不是问题。
接下来就是保密的问题。
毕竟铸币是朝廷的事,陈昭贵为国公做这个也是犯禁的,但架不住三大商社当中,有着数不清的人才。
于是东海一座无人知道的岛屿,悄悄地建立了一座铸币工厂。
外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这个消息。
他们就算打听,也只知道陈昭联合海王们进攻吕宋,和弗朗机人夺取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