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国公牛家倒台到袭人嫁给优伶,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过了半年。
这半年时间,津门肃清了内敌,陈昭整顿了政务,重建了津门官场,顺利推进了津门开埠。
津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交通便利。
尤其是海上运输极为方便。
要知道海上运输货物,运费比漕运要便宜了七成以上,而且要快捷许多。
是以从元朝开始,就大力推行海上运输。
即使前明有禁海政策,事实上靠海吃饭的豪门比比皆是,只是瞒着紫禁城的皇帝而已。
但是话说回来了,走海上风险实在是太大,十艘船出海,能有六艘安然无恙的回去已经不错,海上的海盗更是大害。
江南尽管有天下第一等的良田,可人口更加繁盛,地少人多,许多人都是进城做工,工商业是这个世界最发达的地方,生产出大量的货物,可这些货物江南本地并不能完全消化,必须要卖到外地去。
天下间最繁华富庶的所在不过几处,南方自然是江南和湖广,北地则是京城周边,山西晋商和西安府的确是富庶,可距离水路太远,而且不是规模有限就是极为分散。
南货北销,销售到京城和直隶几府的份额差不多占到了所有数量的六成到七成,而要卖京城和周边,则必须要到津门来,津门这个节点就是去往京城和北直隶各个府县最方便的所在。
天子守边城,京城在大周北边,交通颇为不便,而三府交汇,水路陆路汇合节点的津门就成了直隶境地中最好的商业城市,货物运到津门,通过水路运往京城和保定府、永平府、蓟镇,在河间府就地分销,更可以通过海路和陆路去往辽东和朝鲜,也可以通过陆路过塞口去往草原,去往山西,去往河南靠北的几府、陕西都有可能。
为了彻底掌控津门城的店铺商行,陈昭在每一家店铺推行锦衣税,各家店铺按照铺面大小交税,这个锦衣税比起之前的苛捐杂税少了不少,也能维护地方平安,那些地痞流氓,邪教混混们都被肃清,没人敢闹事,锦衣卫也很规矩,大家也都认了。
毕竟商人商人们起早贪黑,时时算计,还要盘剥伙计才能赚到些利润,一块小小的锦衣税牌子挂在那里,坐地就要刮一笔走,谁也不会甘心。
更别说最开始的时候明里暗里的骂声,私下的串联,甚至是公开的抗缴,他们这心思还被有心人煽动了几次。
奈何锦衣卫左都督陈昭年纪虽小,可却是个狠辣角色,你来我往了几回,大家都是老老实实的交钱了,不甘心也只能藏在肚里。
紧接着陈昭用这笔钱将在运河、海河两岸的极佳地理位置,现在却是荒地的所在全部购置下来,并在清军同知、知府衙门那里报备,这片土地便永生永世属于锦衣卫了。
锦衣卫雇佣匠人,将地面整顿的平整干净,然后前面店铺,后面仓库,编号建设,很快便建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商品集散市场。
而且一开始就贴出广告:“两岸旺铺,租金从优,租住头三年聘平安钱只收常例七折。”
署名是大周成国公、锦衣卫左都督陈昭。
大家知道陈昭是天子善财童子,也知道三大商社是他一手建立,所以都相信他的商业手段,因此一哄而上,很快上千家店铺仓库一抢而空。
同时促成了商业的前期繁华。
所以到了孝德七年,城内城外的门面商家对平安钱的怨气都是消散,因为对陈昭的感激完全压了过去。
由于陈昭的种种政策,因此每日有无数的商人来到此处,城内城外的客栈完全爆满,家中有空余房间的民户把屋子都按照客栈的价钱租了出去,照样是供不应求。
每曰里街道上比往曰多了一倍不止的人,在各间铺子闲逛,城外运河边和海河边更不必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津门卫周围香河县、静海县的商人们赶过来了,河间府各县的商人们赶过来了,永平府、顺天府的商人们赶过来了,更远的保定府、真定府、宣府镇的商人们赶过来了,北直隶各个府县的商人们都赶过来了,山东济南府、东昌府的商人们,河南卫辉、归德、开封府的商人也都赶了过来,更远的甚至有辽东和山西的商人前来。
去年一年多的时间,津门卫开埠,只要交纳二成税赋便为合法货物的消息,通过来来往往经过这个交通枢纽的商人们带到了各地。
不必走运量小,运费昂贵,还严查夹带的漕运,而是走运量大,运费便宜,可以携带货物种类更多的海运,更有拿不能说出来的外洋货物。
而且来的人不只是那些漕运上的南直隶商人,闽粤豪强,浙江富商,还有种种敢说不敢说身份的外洋商人,这些人手里有钱,运货来,必然要买货走,这又是什么样的商机。
做过生意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北直隶天气还未完全变暖,各府县的水路走的不便,但用牛马大车带来的货物也不下少数。
不少商人们都是在这边看看风色,但各处商人聚集,互通有无,自然比平曰多出了许多商机,还没等那些海上的商户来,大家已经做成了不少生意。
做成生意交割货物之后,都安排自家的下人抓紧赶回去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