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西山烽火> 第五章 李轩家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李轩家人(1 / 1)

回到家乡的李轩,为了融入群众之中,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他首先在衣装上进行了变换。他脱掉了学生装,让母亲为其找出了一套打着不少补丁的衣裳,并将皮鞋换成布鞋。这种平民穿布衣的装束,使他感到与乡亲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李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家共有8口人。他的父母都是五十六七岁的人了。其父李继山,大字不识几个,一生在家老老实实地种地,他的活动半径超不过十五里,一年四季竟日在田地忙碌。虽有一副好身板和一身犁、楼、锄、耙、收割、放滚、扬场的全套农活技术,但他这个全村有名的种地好把式,还是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除了自家的四亩山岗薄地外,还租种了地主李继福的两亩水田,但山岗地是望天收,遇到丰调雨顺,还可有个好收成,遇有旱灾,常常是只能获得半产或颗粒不进的绝收。租种地主的水田,除了交租,也常常是所剩无几。所以他起早贪黑、顶风抗暑地在田地里劳作,唯一的心愿就是企盼地里能多收几斤粮食,让孩子老婆不挨饿,遇到灾荒年少去外面讨荒要饭。由于年复一年重活的劳累,他那高大的身板变得有些弯曲,加上年龄的增高,一些挑、扛、刨、犁的重话已感力不从心了,但他依然担承着家庭农活的主力,因为农活是他人生收获的唯一希冀,他离不开像养育孩子似的对庄稼的精心侍弄。

李轩的母亲常玉兰是离李村十多里地的常庄人。常玉兰的娘家家境也是十分的贫寒,常常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常玉兰打小就养成了不怕吃苦,生活俭朴和不惧祸、明事理的习惯与禀性。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李轩影响颇深,也受益匪浅。常玉兰对自己的四个子女从小不溺爱,但在困苦的家境中,设法让每个孩子吃饱穿暖,这是她孜孜追求的梦想和做母亲的奋斗目标。纺花织布,做衣纳鞋,缝补洗涮,俭粮筹油,省米节面、绕锅做饭是常玉兰四季不变的重要活计。除此,还要到田里帮助丈夫李继山干农活,整天是家里地里忙个不停。在穷家里拉扯大四个孩子真是不易。

李轩的大哥李甘,30岁。因家里穷,上了两年小学便被迫辍学。性格内向,生性怕事的李甘便一直跟着父亲种地,从帮手到主力,一直勤勒垦垦,任劳任怨,直至六年前与大嫂王小枝结婚,三年前生子。

李轩的二哥李刚,23岁。长的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剑眉牛眼,性情暴烈,刚直不阿,疾恶如仇,路见不平事,挺身而出,打抱不平,打小就是孩子王。长大后也是联络穷家子弟,带头与那些欺负穷人的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作对的主角。因他与地主们结下梁子,使得财主李继福等富庶人家不是找上门来兴师问罪,逼得其父将其暴打一顿,赔礼赔钱了事。就是被李继福买通官府,对李刚诬良为盗,罔陷罪责,将其捉拿坐牢。害得李刚出狱后不是背井离乡,跑到远地给地主打短工、抗长话,就是跑到黑暗的矿井下挖煤。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度日如年的隐匿生活。二子有家不能归的揪心事,常使李继山、常玉兰夫妇牵肠挂肚,忧心忡忡,暗自落泪。

李轩的小妹李娟,17岁。读完小学后,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允,便早早结束了学业,在家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但性格率直,敢做敢为,办事利落的李娟干些体力活不在话下,学得快,拿得起,做得好,办得成。但母亲教她的穿针引线的做衣绣花细活,总是学不会,也不想学。弄的母亲常玉兰对她这位唯一的待阁闺女甚伤脑筋,常常数落她学针线活不上心,并多次警告她日后出嫁怎样在夫家树名立样。但身材标致,眉清目秀、胸有大志的李娟,不改其志,不愿做传统女性攻于针线,精于缝织,合卺生子,相夫教子,囿于家庭琐事的小女人。她要像三哥李轩那样,做一个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大女人。

李继山与常玉兰夫妇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深知没有文化带给他们的苦难和遭受到别人的欺凌。所以,夫妇俩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读书,要让他们都成为有文化的人。但终因经济条件所限,拮据的家里拿不出钱供孩子们上学,使大儿、二儿和闺女基本又走了他们的老路。唯有三子李轩,自幼求知欲旺盛,记忆力超众,头脑机敏聪颖,是棵人见人夸的读书好苗苗,便使继山夫妇萌生了砸锅卖铁也要让轩儿上学的决心和念头。通过省吃俭用,求亲借友,总算让轩儿考上了全县的最高学府一一邯郸县乡村师范学校。这使不识一丁的继山老汉感到莫大的荣耀。总感到这是李家从来没有的顶天大事,所以常常是喜上眉梢,见人便爱提提轩儿在邯郸上学的事。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他最开心的时刻,才是他腰板挺的最直的时刻。但就在他企盼轩儿从师范毕业回家光宗耀祖的关键时日,东洋小鬼子骤然轰炸了邯郸城,迫使学校停课,轩儿也不能继续他的学业。这使花费了大半辈子心血与积蓄的李继山仿佛挨了当头一棒,气的浑身发抖,对日本鬼子恨的牙根发疼。

【作者题外话】:发新书了,请大家多多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