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在市中心,二十八层高的写字楼,他们占了最上面的十二层,规模很是大。
姜黎进去的时候,前台还不大认得她,客客气气地问了她一声找谁。
她把包里的工作牌翻出来,还没递上去呢,前台就突然捂着嘴惊叫一声,“我想起来了!”
“你是姜黎,电视台的明星记者,我认得你,你真人好漂亮。”
姜黎尴尬地笑了一声,这个称号来源于两年前一次偶然的采访,那时候她新人刚入门,领的活也是台里最简单的一些采访明星活动。
有一次同框,不知怎么的她就忽然被炒上了微博热搜。
铺天盖地的艳压女明星通告,姜黎甚至怀疑是不是那位女明星对家拿她做炮灰花大价钱买的通稿。
和前台小姐寒暄过后,姜黎拎着一大袋零食来到了工位。都是昨天阮星蘅买的,刚好她初来乍到,索性就和大家分一分活络一下关系。
阮星蘅买了很多薯片,几乎每种口味都有一袋。
姜黎挨个分下去,数量刚刚好。
分到最后的时候,隔壁同事看了一眼袋子,随口说了句,“居然有两袋番茄味的。”
姜黎啊了一声,若无其事地将剩下两包番茄味薯片揣在自己抽屉里。
“我比较喜欢这个味道。”
她不敢去猜阮星蘅在昨晚逛超市的时候是带着怎么样的心态,也不知道多出来的一包薯片到底是什么意思。
总不可能是阮星蘅特意记着她喜好吧。
“姜黎,主管叫你。”
坐在她胳膊位置的许清灵忽然喊了她一声,她目光略有闪烁,姜黎瞥了她一眼,顺手拎着自己刚刚打印出来的项目计划汇报书进了里面的办公室。
他们主管也姓许,分管他们这一批社会娱乐口的记者。可能因为这位许主管也是宁大的毕业生,对姜黎一直以来也算照拂。
要不然姜黎也不会这次随着她的调任一起来到京市。
“你写的是乡村教师这个专栏的构想么?”许主管放下文件,对她轻轻笑了笑,“这个专栏我刚刚已经交给许清灵了。我刚刚看了她的企划书,也很不错。”
姜黎挑了挑眉:“但是来京市之前,您不是说这个项目交给我么?我之前特地去了黎川采集素材,只差找个摄影师剪片子了。”
“怎么说呢。你稿子写得很不错,但是不是我们要的效果。我们是倡导社会上的人多去关心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你应该多写一些积极正面的地方。”
“你写了因为支教被拐进大山的女孩,写了里面很多的一些歧视。当然了,也有很多是你亲身支教的经历和经验,你也赞美了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
许主管斟酌了一下语气:“如果你愿意删掉里面一些不太好的,或许你可以跟着许清灵一起完成这个项目。”
姜黎垂了垂睫毛:“我在黎川看见了一个女人,她生了七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孩子已经快成年。那是我无意中送班上一个孩子回家看见的,那户人家怕她逃跑,就像拴狗一样用链子把她锁住。我不知道她多大,后来有一天她和我说了一句话,她说的是英语,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不应该被这样对待。”
这件事情给她的冲击实在太大,后来她走访找到了这个女人的家人,她的父母因为女儿的失踪早已染病而终,女人火化遗体的时候,姜黎远远看了一眼,在她的几件旧衣服中,她看见了一个很鲜艳的红色册子。
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证。
“正是因为我知道我们作为记者,笔下的每一篇报道都有可能引导着社会的舆论和风向,所以我才有所考量的在这篇专栏里加上了这些文字。我想我们不能因为这是一件好事,就去无限的美化赞扬它。真实,是我成为记者前学会的第一课。”
姜黎扬起眉,神色生动起来。
“我想,我们应该把事实铺平在大众面前,好与坏,是与非都写明,让大家有考量的去做这件事。”
许主管复杂地看了她一眼,记不清多少年前了,总之她刚刚举着相机踏入这一行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热烈生动的时候。
后来呢?
热情被磨平,报道变成了格式化的规范。
“既然你这么想,那这个报道你就暂时不用跟进了。后续如果有适合你的项目,我再联系你。”
许主管摁了摁眉心,倒是没把她的稿子退回去,文件夹工工整整放在一边,她别过头对姜黎继续道,“藏区那篇野牦牛的纪录片你的报道和摄影都很不错,其实你考虑一下往文艺纪录片发展也不错,毕竟你有科班的摄影功底。”
姜黎嗯了一声,却没答应。她听出来许主管是真的为她打算,既然写了这篇报道,她也知道会有被退稿的风险。不过既然预想过了,收到结果也就没那么沮丧。
反正,她已经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过了。
出来的时候,工位上多了一杯咖啡,对面的同事冲她挤挤眼,说是许清灵给她的。
“她是不是抢你项目了啊?”
“啊?”
姜黎愣了愣,低头喝了一口热气腾腾的咖啡,“没有啊,她写的比我好。”
手里的项目没了,姜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