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铁笼。 前秦,王权与贵族共天下。 两汉魏晋南北朝,皇权与门阀共天下,所以法律是服务于门阀的。 唐宋之后,士绅阶级崛起,法律就是为士绅和王权服务。 例如,肯定地方族权,宗族的司法,朝廷几乎不干涉。 所以,那些推崇法家,鄙视儒家的人,如果真正意义上的让法家依法治国,不亚于作官僚士绅的爪牙。 太子口齿清晰,话里话外,就没有普通人一丝的身影。 什么方便百姓出行,解决交通困难等,都没有,只有利益,关于士绅的利益。 这样的考虑,固然是没错的。 但,现实就有些太过于冰冷。 “太子,做事和说话,是要分开来讲。” 皇帝的口吻较为严肃:“你要学那些文人,做事的时候要谈利益,但说出来的时候,就要粉饰道德。” “铁轨建成,让百姓父子兄弟团聚,这就是朝廷的初衷,你明白吗?” “儿臣明白了。”太子忙点头,恍然大悟。 齐王见气氛严肃,立马笑道:“父皇,在儿臣看来,钱财倒是其次,关键在于能够千里转运兵马。” “其人必将铁轨扒开,转运不易。”太子叹道。 “但总比走官道强吧!” “齐王说的在理。”皇帝笑道:“铁轨虽然容易扒开,但顶多是一段,而非全部,走到最近一点即可。” 这时候,父子三人又谈论起来了民间的故事,气氛和谐了许多。 但朱谊汐却心中做起了决断。 禁止私人营造铁轨,那么就是为了垄断权力。 然后,皇帝和朝廷将主持分配。 将铁轨的利益最大化,莫过于将其与大量的贵族、官僚,士绅联合,获得海量的资金扩建。 这样一来,政毁人亡必然是不存在的,同时也会让铁路彻底的普及开来。 中途,马车停了下来。 皇帝下车,齐王和太子自然同下。 车辆并不是朝着直线行进,而是绕了一圈,在附近的村落转悠着,但基本上不离开官道三十里。 茅草屋,布衣短衫,男女老少,相貌虽然不一,但多以黝黑示人,与北京城中的白皙百姓,可谓是天壤之别。 随便一处村落,最为宽大的,莫过于祠堂了。 宗祠文化的根深蒂固。 太子和齐王沉默着,浏览完了一座又一座的村落,心情沉重。 可以想象,几乎九成的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上,甚至有了一家只有一件棉衣棉裤,谁出门谁穿。 不过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几年都没有饿死人的。 问其原因,族老张着无有几颗牙的嘴巴,笑道:“因为有那个红薯来着,我们把它叫做地瓜。” “山坡地都能种,屋前屋后也成,不需要多麻烦,一年就能收个几百斤,晒成干就能吃了一年半载了。” “那为什么不磨成粉呢?”太子忍不住道:“听说红薯粉更能存,而且也能卖上价钱。” “磨坊的驴,可是留给麦子的,如果让地瓜都磨了,可不得让驴累死哦!” 老人摆摆手道:“穷人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用磨的钱可贵着呢!” 说到这里,老人忽然苦涩道:“以前村里的妇人,还能织布去市集卖,如今听说有种天津布,比咱织的布还便宜,没人买了……” 重新回到了官道,太子和齐王先陷入思绪中。 民间疾苦,说的容易,但骤然见到,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家徒四壁,衣衫褴褛,这都是书本照入现实。 朱谊汐倒是没什么,他看多了,带两个儿子来就是为见此: “京畿都是如此,可以想象,边疆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