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来作为军器司的主事,这种信息都是张口就来的,根本不用专门准备就能说的很通透:
「咱们海军用过的装甲,可以粗略的分成五代。
「第一代装甲,就是熟铁甲,当时的战舰也统称铁甲舰。
「第二代装甲,是外部用钢,内部用熟铁,拼接形成的复合装甲。
「第三代装甲,是在钢材中加入了镍元素,形成了有韧性的合金钢装甲。
「第四代装甲,是在第三代装甲的基础上,使用了表面渗碳硬化处理技术。
「在制造的过程中,让装甲表面均匀的渗入碳,增加装甲钢表层的含碳量,使装甲表面变得更加坚硬。
「同时装甲内层含碳量不变,所以能够保持原有的韧性,强化防御能力的同时保持安装性能。
「第五代装甲,在第四代装甲的基础上,再额外加入铬元素,形成镍铬合金钢,让装甲性能再次提升。
「与此同时,渗碳的处理方式,也从埋碳改成了吹碳,整体性能更加的优越。
「现在大家平时说的表面硬化装甲,通常都是指第五代装甲,全称是「使用表面渗碳硬化处理的镍铬合金钢装甲」。
「现在160毫米厚的第五代装甲,防御效果就相当于430毫米厚的熟铁装甲了。
「最重要的是,装甲的表面硬化层,能够磕碎传统炮弹的弹尖,让炮弹直接在外面爆炸,或者干脆失效。
「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咱们的第五代装甲刚刚应用,在大秦海内造的装甲巡洋舰,用的都是160毫米厚的第五代装甲。
「开战之后就发现,西夷战列舰的300毫米口径主炮的炮弹,也都打不穿咱们的装甲巡洋舰。
「反倒是大量的西夷巡洋舰,大量的中口径舰炮,经常能把咱们的战舰表面打烂,不得不跑回港口去修理。
「所以当时设计的主力舰,最多也就装了240毫米厚的五代装甲,更厚了也用不着,反正敌人也打不穿。
「不过后来我们跟西夷分别总结战斗经验,各自发明了「被帽穿甲弹」,装甲优势大幅度缩小了。
「现在最新的主力舰,装甲都已经堆到300毫米的厚度了,不然近距离交火有点危险。」
朱靖垣耳边听着汪来的介绍,心中对照上辈子的相关记忆,对大明的装甲工艺有了大致的判断。
大明现在的第五代装甲钢,差不多就是无畏舰时代的标配装甲。
全名就是那一长串,俗称就是克虏伯钢。
因为德国克虏伯公司最先往镍合金钢里面加了铬,并应用了吹碳法,是这个阶段性专利的所有者。
其他国家买了专利之后,根据各自情况做了不同的优化。
这些装甲钢一直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战后的装甲技术发展,主要是在克虏伯钢的基础上,继续加入了钼元素和铜元素。
继续提高强度、韧性、耐腐蚀性。
按照大明现在的代际划分标准,这些都可以算是第六代装甲了。
这种装甲一直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地球上的那些末代战列舰们,所用的装甲基本都是这种类型了。
二战之后的装甲技术的发展,逐步深入到了微量元素控制,以及更高级的生产工艺。最终的产物,就是核潜艇的支撑结构和耐压壳,以及现代航母的飞行甲板。
朱靖垣这个键盘政治家和业余军迷,不懂装甲钢的具体生产工艺,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记得几项主要成分。
以大明当前的工艺技术水平,一战后出现的那些新型的装甲配方,应该可以开始研发探索了。
海军装甲性能的追求是没有上限的,敌人的主力舰打不穿自己的巡洋舰装甲都不是极限。
单位厚度的装甲防御能力更好,就能在保证原有防御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装甲厚度和重量。
可以让次级战舰拥有更好的防御,也可以让主力舰能够获得更大的航速。
于是朱靖垣轻轻点着头,对汪来的介绍表示肯定,同时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现在可以开始尝试新的合金配方了,算是第六代装甲的探索。
「现在的装甲合金材料里面,应该已经有锰元素了吧?
「如果没有就加进去,比例千分之三左右。
「然后再尝试加钼,比例千分之六左右。
「最后还有铜,比例千分之二左右。
「如果钢材使用的是含硅脱氧剂,把硅含量控制在千分之三左右。
「总之现看看有没有好的效果吧。」
汪来和装甲研发局的留守工匠,仔细把朱靖垣的要求和配方记录了下来,准备马上让人去做测试。
他们显然都是非常的期待的。
材料学方面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有些混沌的。
新的成分加入原有材料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不直接去做实物实验的话是很难预料的。
绝大部分性能优异的材料,除了不断的砸钱堆实验次数堆出来的之外,还有很多是实验中意外产生的。
对新的装甲材料的摸索,理论上装甲局最重要的任务。
日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