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姑娘还是彪悍的,杜若兰是挂在薪乡MR.KING演艺公司的大牌,工作关系全都在海外,回国就是休假。 除了偶尔去歌舞中心看看又没啥事,早就把盘丝洞瞄好了。 去她爹那个蒲东的沪海影视城半路上,其实也属于未来的蒲东地区有个古镇。 完全彷照民国的临海影视基地建设时,老杜转悠了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好几处水乡古镇。 最后挑了这里跟影视城共同发展,这样影视城就不用耗资再重复建设。 据说是顺着“元代海塘,明代盐场”发迹,几百年来逐渐形成“歌楼酒肆,商贾云集”,是当时蒲东平原上第一大镇,繁华程度一度超过沪海县城。 呈工字型分布在河浜两侧的古建筑群有一公里多长, 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小庙与古寺,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标本。 绝对适合各种古装戏、民国戏拍摄。 早开始逐渐把古镇里的居民逐渐搬迁外撤到镇外新建的住宅楼区,这年头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住三室两厅带卫生间厨房天然气的新式楼房,那水乡古镇说着好看,潮湿阴冷又不方便。 所以去年住宅区完成后搬了七八成,按照跟当地签署的协议,绝大多数地块房契仍然归原房主所有,再以五十年租期、十年一核价的方式整体租给了影视基地集团公司运营。 第一次给了安家费搬迁费之后,每个月都有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租金可收。 不愿搬迁的留下来也能拿到租金,但前提就是得按照民国时期的原样穿着生活,不能有现代化电器暴露在外面,如果参与拍戏还有额外补贴可拿。 所以不少搬出去住的居民,白天都回来“上班”,沿街开铺子的、打牌的、经营小作坊的依旧保持生活节奏,也就给古镇保留了烟火气。 这两年舞美专业、文物专业招来的专家都在对整个古镇到处做旧化翻修。 近代史上几经兴衰,现在的古镇早已褪去旧日的繁华,但成片的古建筑,庭院深深,宅园相连,满满的江南风情。 已经有两三部戏在里面分头拍摄了。 罗莉更是准备把这里当成自己写古装拍古装的据点。 荆小强和杜家现在哪里还会在意把整个古镇搞到自己手里当大地主,真以为新社会不记账吗,好处都揽到自己怀里迟早翻脸。 所以摆明了只是拿这个项目洗资金,花美元来修缮恢复古镇,让当地镇府跟居民得好处,影视基地只要这个产业运转起来,就能不断调用外资“拍戏”,外汇进入就跟荆小强无关了。 但这是座拥有二十多座石桥和十多座马鞍水桥的大镇,人口巅峰上万人。 既有十来户成规模的三宅四院大户人家,也有密密麻麻的小百姓平房和连成片的高低错落临街歌楼酒肆。 老杜两口子都不用私人买,挂在影视基地名下买了几套手续很清晰简单的当基本盘。 既有一座清宣统年间四进式院落,共有房屋48间的大宅院,充当影视基地办公场地和自家拍戏最常用的场景。 两口子在附近另一套“前店中宅,跨河花园”的精致小院生活,修缮好了绝对比在海边那个新建的民国街舒坦,外面镇子生活气息浓厚啊。 杜若兰去年回来跟爹妈住了段,她妈早就把好地方给女儿姑爷捂上。 临河桥头一栋幽深的三层砖木结构古楼,吊角飞檐,凋梁画栋,还有全套古家具呢。 所以说再好的制度,再好的革命均贫富,只要这么一两代人过去,总有聪明能干勤劳出头的拉开距离,又把好处积攒给下一代了。 人性永远都无法隔绝啊。 可能杜若兰打算把师父睡了,也是因为这次回来看见她妈已经按照她见多识广的要求,把老建筑改造得舒适美妙,编了个理由就把荆小强诳过来。 大白天呢,就在青石板老街边,不起眼的斑驳白墙小巷门。 进来才能看见午后阳光热辣辣的照在后面的院落门口,吱呀响着推门进去,白墙青瓦的小院落里,三层木结构小楼干净整洁,一楼堂屋直接能看透对岸的河边垂柳。 杜若兰转身上门闩的时候就有点手忙脚乱了。 荆小强仰头观看一番,巴掌大小院角落里的芭蕉树,苔痕上阶绿的清新,都是整修极好的样子,心里还有什么不明白:“这就是你的新房啊。” 杜若兰勇敢的抬头挺胸,嗯! 荆小强眼花。 在海外表演的时候不是爆炸头就是染成缤纷的长发,现在却编了部分辫子箍在头顶,看着像在乌格兰学的俄式风格。 披散的长发乌黑顺直,加上浓密的刘海显着那盘发竟然有几分成熟的小妇人气息。 杜若兰本来就是邻家女孩式的亲切娇媚,这两年主打海外,无论妆容还是肤色都深了不少,跟国内流行的一白遮三丑恰恰相反,甚至有点刻意加深的狂野味儿,澹化了很多亚裔华裔的种族特点,像南美姑娘。 更衬着双眸白皙如雪,还有在北美花大价钱矫正过的一口白牙特别晃眼,好大…… 可能还是衬衫领口太有吸力了。 荆小强不啰嗦废话,抱住无比熟悉的身子低头亲下去。 这两年亲吻不少,杜若兰比较免疫了,一心二用的摇晃身体示意上楼。 荆小强能卧推120公斤的力度抱起徒儿轻松得很。 只是顺着嘎嘎作响的木楼板上来,眼角余光就能发现改造过。 楼下古典雅致,标准的明清风格,这里却跟杜若兰在洛杉矶那套豪宅的摩洛哥风情接近。 宽大简洁的海绵坐垫靠垫构成沙发,墙上角落都有不少杜若兰在世界各地买的纪念品小玩意儿,不值钱但能看得出来游山玩水去过的地方很多,就像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