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平虏城,即后世宁夏平罗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有古籍载:“苟失平虏,则无宁夏,无宁夏则无平(平凉)、固(固原)。无平、固则关中骚动,渐及内地,患不可量矣。”实为宁夏北境之门户,“朔方之天堑”。
各朝代都在此设有重要军事机构,派重兵把守。从历史上来说,平虏境内屡有战争发生,汉代抗鲜卑,唐代抗突厥、吐蕃、党项的入侵,宋代党项破威远,西夏与辽宋的战争,成吉思汗灭西夏,直到明代抵御鞑靼,乃至于民国年间西北“三马拒孙”等战争,都在这块热土上进行过鏖战。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此地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场景,几乎到了红朝建立之后才得以渐渐远去。
平虏城如今的守将名叫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其祖父萧汉,官至凉州副总兵、都督佥事。其父萧文奎,曾任京营副将、都督同知。其兄如兰,现任陕西副总兵,都督佥事;如蕙,历史上曾做到宁夏总兵官,都督同知;如芷,历史上曾做到提督南京教场,都督佥事。
这样一个武将世家,门第自然是不差的,至少在延安当地,那是实打实的名家。“名”到什么程度呢?到了够资格和顶级文官联姻的地步。
萧如薰的妻子杨氏,是前尚书杨兆的女儿,深明大义,支持丈夫死守,每天准备牛肉、美酒犒赏军士。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杨兆这个工部尚书前不久还在任,这才刚刚引疾乞休,人都还在京师没走呢,宁夏就出了这档子事,他当时着急万分,直到前几日高务实挂帅西征,他才稍微放心一点,并且连夜拜会了高务实。
其实杨兆这个人,前文中曾经简单介绍过(见本卷第003章新内阁,新七卿)。此公本身便是陕西延安人,乃是嘉靖三十五年的金榜,曾任蓟辽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等职。
其原本不是实学派出身,而更类似于无党派人士,不过后来陕西、山西两党高层联合,他也与张四维逐渐交好,因此他的南京兵部尚书就是后来张四维在郭朴当政期间给他争取来的。再往后他曾经丁忧隐退,其工部尚书也是张四维给他起复来的,所以至少算半个实学派是没有问题的。
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对高务实也算配合,主要是在工部进行大工等方面,全力主张使用京华的各种水泥代替过去常用的夯土、糯米等古老手段进行替代。
当然,这本身是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因为夯土虽然便宜,但需要年年维护,算上后续成本则并不划算;而将糯米作为粘合剂则直接就成本巨大——比水泥筑城还费钱。毕竟糯米这东西本身也不是主粮,产量并不高,需要高价购入。
除此之外,杨兆掌控工部之时,也很配合高务实的京营改制。前头说过,工部以前用工,是经常性无偿征用京营兵卒的,而高务实改制的两个关键点之一,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接活儿”必须收费,当时如果工部坚持不同意,就算皇帝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工部的感受。
然而杨兆同意了,而且几乎没有提什么条件,反而上疏说京营累改无成,为人臣者都该为此尽心竭力,不敢以为要挟云云。总之结果就是皇帝很高兴,不仅下旨褒奖勉慰了一番,还亲笔手书宸翰“公忠体国”一副相赐。而高务实也投桃报李,表示生产建设兵团将来永远以九折的优惠价接受工部的工程,优惠幅度仅次于修皇陵。
总而言之,双方关系很和谐,交情颇为不错。
宁夏变乱之后,杨兆听说宁夏全镇皆失,惟独他女儿女婿独守孤城,又是骄傲又是担忧。他顾不得自己已经卸任,按理说已经“人走茶凉”,亲自上门拜访高务实,请他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女儿女婿救出来,而高务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因为这对夫妻,在高务实看来完全有全力相救的必要。
萧如薰本身就是西北将门中的翘楚,按理说也是他实学派的武将旁系,算是自己人,没有理由不救。何况他本人也还年轻,这次表现也足够亮眼,完全可以当成接下去在西北“军区”的重点培养对象。
而杨兆的女儿这一次更是名动天下,要不是有她的支持,平虏城中的军心士气也不会那么高昂,在举目皆敌的情况下依旧安如磐石。因此高务实不仅答应相救,还亲自给杨氏请了圣旨褒奖,并给她要来了一份诰命。
高务实本人带着大军,来得虽然不慢,但毕竟比不得快马飞报,平虏城内已经得到皇帝褒奖萧如薰夫妇的消息,只差没见到圣旨了——因为平虏城还在哱拜叛军的包围之下,只有从老远的灵武马驿飞鸽传书才能知道一些消息。
平虏城中的萧如薰夫妇也不知道高务实的大军到了哪里,不过萧如薰思来想去,估计高务实也只能从延安、庆阳或者固原三个方向来救他。
不过这三处都位于宁夏以南,由东到西分布着,而平虏城则在宁夏以北。换句话说,高务实的大军要先攻克宁夏,平虏城之围才算是不解而解。再换句话说,那就是他只能继续固守平虏,直到高务实平定哱拜之乱,夺回宁夏城,他才安全了。
但萧如薰有些不甘心。
虽说他一介武将,肯定不敢和实学派的未来党魁争功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