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祯回京之后,可谓是被康熙一手捧起来的,时时召见,夸奖无数,甚至连处理政务也时常让其伴驾,此等盛宠,怎能不让人侧目。
散朝之后,胤禛原是想直接出宫的,没想到中途让人请到了御书房,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可见着御书房里的胤祯时,胤禛眼底闪过一丝讥诮,面上却依旧恭敬,毕竟这御书房里又不只胤祯一个。
康熙坐在龙椅上,挥手示意胤禛起身之后,一边翻看他呈上来的奏折,一边状似无意地问道:“老四,你来说说,这储君的人选,你属意谁啊?”
“皇阿玛年富力强,储君人选并不急于一时,而且儿臣觉得每个兄弟都有自己的优点。”胤禛折子上写着太子,嘴上却半点不提太子,其态度很明显,让康熙自己选择。
康熙闻言合上手中的奏折,沉声道:“老十四,你怎么看?”
“四哥说的有理,这储君人选自有皇阿玛决断,岂容儿子置喙。”胤祯低下头的瞬间,不着痕迹的瞪了胤禛一眼,低声道。
康熙将奏折扔在桌案上,抬头看向胤祯道:“朕希望你们说的就是心中所想的。”
“回皇阿玛,儿子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好!”康熙闻言朗笑出声,他看着肃然站在不远处,神色恭谨谦顺的胤禛,眼中和煦,但夸赞的话却是冲着回话的胤祯:“十四也成长了,行事说话也开始有分寸了。”
“都是皇阿玛教导的好。”说话间,胤祯直接跪在地上,那满眼感激恭顺的模样,哪里看得出对待其他人时的跋扈蛮横。
康熙见状,态度和煦,示意胤祯起身之后,转头说起旁的事情,神情毫无变化,只是看向胤祯的眼神越发的清冷了,但胤祯一点都没有察觉,相反地努力表现,事事都得插上一手,以至于站在一旁的胤禛从头到尾只说不到五句话。
康熙对于胤禛还是满意的,纵使这个儿子并不算讨喜,也不爱言笑,但行事稳妥,做事分寸,只要是交代给他的事情,他都会办得妥妥当当的,就算是屡次为太子背锅,也没见他有丝毫的怨怼,反而在太子落难时,提供帮助,这让他对胤禛更满意了几分。
眼瞧着胤祯的夸夸其谈和胤禛的恭顺谦勉形成鲜明对比,康熙从龙椅上站起来,一脸笑意地道:“都很好,朕很满意。”
而听到这话,相较胤禛的平静,胤祯那嘴角颤动,泪意闪烁的小儿郎姿态,那是看得一旁的几位大臣都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若说康熙对胤祯的宠爱是很多大臣将目光投向他的原因,那么胤祯过度的表演就是旁人放弃他的原因,毕竟比起过度的谄媚,本身的实力更显重要,这一点单看胤禛从头到尾那不卑不亢的表现,就足以让人产生不少联想。
更重要的是,胤祯进入朝堂的时间太短,连情况都没摸清就迫不及待地发表意见,这样的举止,很难让人产生好感。
有道是适当的表现叫父子情深,过度的表现那叫油腻。
张廷玉脸上带着些许笑意道:“几位阿哥确实各有所长,且一个比一个优秀,看得奴才也很是眼红。”
“你个老家伙。”康熙笑睨了张廷玉一眼:“看你这样子,朕要是让你说出个四五六来,你怕是不肯再开口吧!”
李光地站在一旁,闻言后脸上也满是笑意地道:“可不是吗,皇上就该给为难为难张大人,也好让奴才看看他的笑话。”
康熙大笑出声,看得出来,他此时的心情着实不错。
胤禛站在一旁,看着口若悬河的胤祯,有心想阻止,无奈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可对上胤祯恶狠狠的目光,这话临到喉间又猛的堵了回去。
如果胤祯没有被推到人情,他们之间也没有产生那么多的分歧,他尚且可以用兄长的身份帮他解围,可惜胤祯对他敌意满满,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甚至不过须臾之间,胤祯就已经瞪了他好几眼了。
就算他是一片好心,可以胤祯看来就是别有用心,他怎么可能相信,且他们之间还隔着一个‘不认他这个儿子’的德嫔,他说是关心,也得胤祯愿意接受才行。
再说了,胤祯不愿意接受,他难不成还要强迫他接受不成?
别说胤禛没这么伟大,就说在场的人,如果不是脑子进水,又怎么可能会相信,他这个所谓的兄长,居然不计前嫌为排斥自己的弟弟解围?
胤禛习惯性的抿了抿嘴唇,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他从未有那么一刻像现在这样,为一个不值得的人考虑良多,且他们之间的兄弟情,除了血缘,毫无基础,他想过争取,想过挽回,就差生生将自己困在这段所谓的亲情中。
康熙瞧见胤祯的举动以及胤禛失落的表情,眼中闪过一丝阴霾:“立储之事暂且放在一边,为了大清的江山,朕得再三考虑,而不是重蹈覆辙。”
胤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失落,显然他做这么多就是为了表现给康熙看,从而得到他的认可,眼瞧着一切都像他想的那样发展,可胤禛一来,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胤祯双手垂在身侧,在袖中紧握成拳,目光恶狠狠的瞪向胤禛,嘴上却随大流地应声道:“皇上(皇阿玛)英明。”
胤禛看着毫不掩饰对自己恶意的胤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