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未必始,胜未必胜——世事无常。”——题记
人是否总是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里,好像一切都在渐渐发生改变,一点点的变迁,到最后猛然回首,竟是沧海桑田巨变。
这是无常的变化。
不禁忆及当年楚汉之争中的霸王项羽。
当时秦不得人心,天下便又生变故,群雄四起,硝烟不断。项羽,便是诸侯中实力和天资最为强大的一个。
论胆魄,无人能及楚霸王;论战谋,项羽战无不胜;论人资,天下英才皆慕名而来……可以说,项羽的先天条件让人艳羡不已,所有人都一度认为,项羽肯定会是这纷乱的终结者,是这天下的统一者。
谁也不会想到,作为无名小卒的刘邦,那个众人口中贪财爱色的沛公居然会是这场逐鹿之战的赢者。
项羽的失败看似令人诧异,但实则是可以预测的。
表面上项羽兵力强悍,人才济济且武战了得,但实在不已。虽兵力强,人才多,但是每到关键,项羽总是不听劝谏,白白地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灭掉刘邦的机会,将自己的优势一次次都浪费,只是为了所谓仁义道德。
这是一,妇人之仁——即对敌人仁慈。
虽然刘邦贪财好色,但是刘邦每每攻占成功一座城池,总是尽量不杀无辜,如若自主投降那便从宽对待。这样的仁义,才是真正为刘邦招揽了一批真心效忠的人才和支持他的民众,刘邦与关中民众的情宜便是极好的一个例子。
然而对于某些事情上口称仁义的项羽在这些该仁义的事情上却残暴不仁。他随手便是屠城,起疑心便是活埋。章邯带着二十万秦军来投靠,最后除了章邯等几个将领外,其余人均被项羽因怀疑“有反逆之心”而通通活埋。同样,项羽入关中后杀了秦王子婴,一把火烧了秦宫,掠夺了美人和财宝,其余全被灭于熊熊火海。
有人曾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可恨可恶的,阻碍了文化的传播。但是项羽不由分说将秦宫里许多珍贵的书籍也一并烧毁。若不是萧何先前保留了大部分重要的书籍,那么秦先前的文化的半壁江山就要付之于一个项羽之手了。这么一说,究竟是秦始皇罪重,还是项羽罪沉,诸君心中自然也有各自定夺。
这是二,残暴于不该之事。
细思量,刘邦谋略过人吗?战略过人吗?还是他才智十分过人?好像都没有。但是为何最终是刘邦一统了这天下,而非那谋略武战和才智都过人的项羽?
原因就在于此。
刘邦正是因为这些都不擅长,所以可以虚心接受他人的劝谏建议,可以包容他人的不同。正因为他不是佼佼者,所以才努力地去吸纳任用佼佼者的才干为自己所用。
而项羽因为什么都似乎都有所鉴略,所以自傲得无法接受他人的异见,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人才,所以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不信任他人,疑心重重。
这是三,无法容忍异见,自傲狂妄。
或许还有更多的项羽失败的原因,但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因为只这三条,就足以注定项羽的败局了。
这么一看,纵使世事不断地在无常中变迁,仍然还可以从中窥探见定局——正如项羽最终江边自刎,骇下悲歌般,可以从开始就预见的。
这就是无常之永恒。
始未必始,胜未必胜,然胜负终了又是可预测的。正如你无法确切地预算花开的时间,但你终究知道,花会盛开。
身处浩瀚宇宙,作为渺小的微尘,我只能叹赞自然万物造化变迁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