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板甲,罗志学是有些想法的,但也仅仅是一些小想法而已。
但是相对于板甲,其实他更加注重钢材的量产以及加工的技术本身。
如果能够量产钢材,哪怕只是近代时期的那种小规模量产,并能够进行大规模加工,那么用处大了去。
不管是机械还是军事又或者是其他诸多方面,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推动。
只不过想要和近代工业国家一样,直接大规模的生产钢材这难度太大了,这背后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远远不如现在的罗志学所能够折腾的。
所以罗志学也就把目标放在了现在人常用的一些炼钢办法上,比如宋铁匠他们现在用的炼钢法。
罗志学看过他们之前在三水村炼钢,大体上就是以熟铁为料铁,并放上生铁,高温使得生铁融化后渗入熟铁当中,进而得到粗钢。
整个操作方法其实挺简单的,随便搭个炉子、风箱就能够搞。
但是这种土法炼钢产量非常低,至少和罗志学心目中的钢材大规模量产不沾边。
而产量低也就意味着价格高,难以推广大量使用。
罗志学打算后头和宋铁匠琢磨琢磨,改进现有炼铁、炼钢的技术和工艺,争取进一步提高钢铁产能并降低成本。
如果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的话,罗志学也不介意直接使用传统方法练出来的钢材打造刀、矛、板甲等武器装备,用以装备精锐部队。
——
看过盔甲的生产后,罗志学带人继续前往箭厂和弹药厂进行了视察,箭厂没啥好说的,就是打造箭支的地方,也没啥特殊先进的工艺,不外乎就是利用了一些原始的机械进行加工而已。
这些主要是为了节省人力,用于重复性比较高,用力也不大的工序上,比如打磨,转孔等工序。
弹药厂那边,主要还是生产实心炮弹和霰弹,铅弹,另外也在尝试自行制造火药,只不过自行火药的原料也需要外购,并且硝石、硫磺这些东西还特别贵,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罗志学稍微改进黑火药配方。
黑火药配方这东西后世很多人都知道,不外乎就是硝石75%,硫磺10%,木炭15%,你说你不知道?现在不就知道了嘛……反复背诵一百遍牢记在心,以后穿越到古代要用的。
再有什么原料提纯、火药颗粒化等工艺,明王朝时期其实已经很完蛋了,和欧洲同期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欧洲同行们很多使用水力机械进行加工,提升了生产效率,而明王朝的工匠们大多还停留在人力阶段。
后续如果产量需求大的话,保乡营这边的弹药厂也能够在火药生产环节里上水力机械的。
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难度,只看是否需求罢了,主要是打造一整套用于火药生产的水力机械也是耗时耗力,成本不低的,如果需求不是太迫切的话,还不如直接人工搞呢。
而现在保乡营这边的火药生产,自然是小作坊中的小作坊,连原料都没多少,需要的人也没多少,现在一个月能够弄出几百斤火药就很不错了,上什么水力机械啊,直接人工生产,顶多弄点辅助机械工具就完事了。
看过了箭支和弹药生产后,罗志学没有停留,而是继续前往火炮厂,不过现在的火炮厂里没啥好看的,毕竟火炮的生产动不动就是几个月的,现在都还停留在制作模具的阶段。
罗志学只是去逛了一圈,再一次强调了铸造火药要保持保量后就转头去了火枪厂。
火枪厂才是今天罗志学视察兵器作坊的重头戏。
因为根据罗志学对步兵的改革,未来对火枪的需求会非常大,一个步兵哨就得六十只火枪。
现有的五个步兵哨如果全面改革换装,就得需要三百支火枪呢。
但是现在保乡营里只有缴获的五十多条鸟铳,此外还有之前几个月里尝试打造的十多条火枪。
然而自行打造的这十多条火枪,多是用来进行各种测试的,连口径都有好几种呢。
宋铁匠依旧在罗志学面前解说着:“经过我们前期打造的十多条火枪进行对比试验后,我们最终选了中等型号的火枪进行生产。”
罗志学对此自然是不陌生的,实际上火枪的最终选型还是他亲自敲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数据就是十八毫米的口径了。
这年头的明军使用的鸟铳口径不一,小的只有八九毫米,大的有十三毫米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大鸟铳,也就是使用脚架的重型火绳枪,口径大概十九毫米左右。
罗志学经过了前期的对比测试后,认为太小的口径虽然高初速,打得远,但是火枪兵作战都是在百米内开火,所以能打几百米的滑膛枪没有任何意义。
而那些枪管更长的重型火绳枪对保乡营而言也没太大意义,有这功夫玩重型火绳枪,还不如直接推几门两百斤轻炮过去呢,一轰对面就都倒下一片……
最终,罗志学选择了十八毫米大小的火绳枪,不是重型火绳枪那种长枪管的,而是和单兵鸟铳差不多大小,只是单纯口径大一些而已。
毕竟大小和重量都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自然是口径大一些好,这样在有效射程内的破甲能力也就更加强悍。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