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时太祖> 第五百一十五章 瘟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五章 瘟疫(1 / 2)

唐小宝略懂医术,也仅仅是略懂而已。中医博大精深,他知道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太医院的名医是不少的,可南下匆忙都来不及带在身边。唐小宝以为有了青霉素就有恃无恐,殊不知细菌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还要早几十亿年。至于病毒,则更为可怕。

琼州地界的郎中都被召集到了琼州府,为的就是找到这种疾病的良药。

加倍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已经开始在琼州流行。短短数日之间,竟出现了大量的病患。

这就毫无悬念了,郎中们聚集在一起,得到的一致答案就是-瘟疫。

瘟疫的流行,在这个时代实属寻常。好在这个时代的人流动性低,如果控制得当的话,瘟疫还是能够消灭的。

可如果瘟疫肆虐,造成的传染性过强的话,那就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了。

几千年的华夏史,带给百姓们沉重灾难的无非就是战争、瘟疫、灾荒。历史上,爆发过几次大规模的流行性瘟疫,死人无数。

查阅早期中国古籍,会找到很多关于瘟疫的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痼疾。”可见当时人们已对瘟疫有一定认识,总结出它可能生病的时间。

在古代瘟疫的爆发率高的可怕,几乎是每六年都会流行一次。

董七七他们等人的症状,唐小宝再也熟悉不过了。

当年青山村爆发瘟疫,唐小宝的父母就是死于这场瘟疫中。而作

为青山村的首富,那时候的唐家乃是整个青山村的大户。

谁知瘟疫猛烈,唐小宝的叔伯族人竟然无一幸免,最后只剩下唐小宝一个人活了下来。

董七七他们得的是外感热病,这在民间多有流行。历朝历代的名医们为此殚精竭虑,都想找到治愈之法。

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传染力非常高,唐小宝身边的人几乎全都中招。不管是董七七,还是随行的旺财、孟樊超还有大部分暗卫,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甚至于琼州府的知府,自己也染了重疾。

唐小宝身边的陈琳却安然无恙,这让唐小宝大为的奇怪:“陈琳,你为何没事。难不成,是因为你是太监?”

这句话是大有语病的,唐小宝不是太监,他也一样没事。

陈琳接着说道:“回陛下,奴婢早些年家乡正是遭遇瘟疫。奴婢这才无奈净身进了宫的,这、这大概奴婢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是以没有传染吧。”

唐小宝恍然大悟:“有道理,朕也是一样。大概这瘟疫躲过一次,第二次就不太容易感染也说不定。”

大概这就是天选之子吧,青山村瘟疫流行的时候唐小宝幸免于难。这一次他也是一样,陈琳与他的情况差不多。二人,都是一般的境遇。

唐小宝似乎想到了什么,又似乎不确定。难道说自己和陈琳都有抗体?那能不能用自己的抗体,去拯救病患。

很快唐小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且不说这念头会不会荒唐。以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根本做不到。

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寄予当地的土郎中们了。

因为是陈琳的一席话,点醒了唐小宝:“陛下,奴婢觉得民间一定会有德高望重的神医。也一定会有人,能够找出医治之法的。只是这种人大多淡泊名利,咱们只要能找到这样的神医,娘娘他们就还有救。”

唐小宝忙不迭的点头:“很是很是,还有朕也得博览群书。说不定,书中会有记载。陈琳,去给朕找一些医书来,朕要临阵抱佛脚。”

据调查,从公元前243年起的长达2154年,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瘟疫。由于清朝人口众多,在清朝中,更是每两年爆发一次瘟疫,频率更快。

在东汉时期,由于外感热病和烈性传染病肆虐民间,造成大量死亡。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当时“伤寒”流行,感染许多老百姓特别是小孩,几乎死亡率是三分之二。

历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 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杀,阮瑀也在早前病逝。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他们中的五人都是因为这场瘟疫离世的。

“建安二十二年,血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

而利,或覆族而丧。”

曹植的《七哀诗》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越是翻阅古籍,唐小宝越是触目惊心。历史上的名医们都在与瘟疫做着斗争,可还是无法找到彻底消灭的根源。

古代的瘟疫远比现在要严重许多,不仅爆发频率高,感染以及死亡规模都是难以想象的。

历朝历代在对待瘟疫的问题上,多少还是找到了一些科学的方法。

比如说,在琼州府就设置了六疾馆。这里,就是专门安置和隔离病人的地方。

唐小宝遍读医书,像是传统医学经典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