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奇怪的是,这群人为什么会如此兴奋。难道说,他们是从西山逃回了的。好不容易逃回了京城,能够和家人团聚了这才高兴的?
街道边的商贩们无不摇头叹息,绸缎铺的掌柜摇了摇头,肉摊的杀猪匠长叹一声。给官府干活,你还想捞着好处,想什么呢。
尽管是作为大时王朝的京城,按理说京城应该是相当繁华之地才是。比如说,清明上河图里的北宋汴京,那是何等繁华。
单单是一个街市,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这才是盛
世的繁华,而不是,如唐小宝亲手缔造的大时帝国的京城这般。街道上虽然也是人来人往,可是却也显得萧条冷清。常年的战乱灾荒,十室九空的中原大地,京城亦不能幸免。
京城,好在是首善之地天子脚下。百姓们,还是勉强可以过活的。
谁知,等远处的这帮人走进了之后,这些人竟然一窝蜂的冲进了南大街的各处铺子。他们,在疯狂购买着自己需要的东西。
有人买了一块布,有人提了二斤肉。也有人打了一壶酒,还有人提了两副药。还有的买了些锅碗瓢盆,甚至于香料脂粉。
很快,爆炸性的消息,在整个京城蔓延开来。西山去的那些百姓们,如今都是发了饷。他们,今日是放了假期,回家探亲来了。
当初西山招工,去西山的都是一些在京城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反正日子也过不下去了,倒不如,干脆去西山碰碰运气。或者,家里少了张吃饭的嘴,多少能够为家里减轻点负担。毕竟,当初西山招工说是管吃管住的。
这些时日一来,百姓们都在盛传,凡是去了西山做工的那些人,都是被官府给骗了。他们在西山做牛做马出苦力,哪里能有什么饷银了。
这也是,官兵在京城迟迟招不到工人的原因。谁都知道西山玻璃厂是个骗子,有去无回。
谁知,这些放了假回来探亲的工匠们,亲手粉碎了这个谣言。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
明,西山的工人们都赚了大钱。
回来的这些工匠,打了酒买了肉。一个个兴高采烈,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家里,则是妻子的惊喜,父母的微笑,孩子的欢闹。
西山能赚大钱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而官府设在城门口,西山招工的招牌,突然间就排起了数里的长龙。
在京城做工,累死累活的也只是勉强糊口。而去西山,则不但能养活一家人,还能剩余。
原本,负责招工的官员一个个愁眉苦脸。若是完不成任务,会被上司责罚。这下好了,来西山应聘的百姓挤破了头。
而随着应聘者的云集,招工的条件也苛刻了起来。西山开采矿石的工匠,要求年纪16-45岁,至于工匠,铁匠优先,瓷器匠人次之。而且,这些人还要经过考核,达标之后才能去西山做工。
“陛下、陛下,喜事,大喜事啊!”刚刚忙碌了一夜的唐小宝,困顿的伸了个懒腰。他只感觉脑袋昏昏沉沉,只想回延福宫好好补一个觉。还有,就是见见冷落了多日的董七七。
谁知,昨夜没有执勤的陈琳,一大早便兴奋的来到了大殿。
唐小宝有些生气:“喜事,朕还有什么倒霉事没出现就谢天谢地了,你这喜从何来。”
“陛下,西山、西山那边招募了两万余人的工匠,他们都争着抢着去西山做工。这是,顺天府刚刚递上来的奏疏。”说罢,陈琳兴奋的将奏疏递了
过去。
原本之前的困意一扫而空,唐小宝登时精神大振:“快,给朕看看。”
因为西山的事,唐小宝实在是急得头疼。眼看着巨额利润的西川玻璃厂,因为迟迟招不到工人而产量上不去。
这下好了,竟然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工匠。唐小宝将顺天府的奏疏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由得拍案而起:“传旨,摆驾延福宫。”
终于解决了西山的用工荒,唐小宝的心情登时愉悦了起来。为什么他如此看重西山,因为这些低成本高利润的玻璃一旦流入市场,将会为朝廷带来大量的利润。
有了钱,他就可以继续开办城南的钢铁厂。钢铁厂盛产出来的钢铁,就可以打造兵器。
而有了玻璃,不但可以将昏暗的皇宫门窗焕然一新。此外,这些玻璃可以在城北建设几千倾的蔬菜大棚。这样的话,京城的百姓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