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治的角度开始无限的推理。“咱们大明朝的皇帝只有这一个老婆。而且极其的言听计从。而且咱们的皇帝只有这一个儿子,绝对的独苗,不二的人选。
最近表现的对治国对治军,对治理民政对爱护百姓,那是无可挑剔。
按照现在发展的方向,只要自己这些大臣们再稍微的加以点拨教导,绝对是大明朝后期最英明的君主。
但是你两个国舅却陷害太子造反,咱不说已经板上钉钉的皇帝,干嘛要急着造老子的反。但按照规矩,这个名头一出,不管真的假的,必须把太子杀了。
杀太子?砍掉大明的独苗唯一的继承者,你的居心何在?”
“外戚专权。”这四个字在脑海里一出,站在他身边的马文生立刻就看到,刘建身上的袍子转眼就湿透了。
而马文升这时候脑子里,以闪电般的闪烁着所有的可能。竟然不知不觉的,和刘建有了同样的恐惧的想法。
沈国光抱着皇帝的大腿,那是死死的不放。
牟斌吓坏了,赶紧抱住皇帝的另一条大腿:“万岁呀,臣拿臣全族的性命担保,太子绝对不会造反。不但皇上不要听信国舅的诬告,谨防太子造反。反而应该严防死守太子想要出逃,不做太子不做皇上的念头啊。”
这才是最关键的,谁要说太子造反要急着当皇帝,那你就真的大错特错弄反了。
因为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从今年以前的太子那就是贪玩不着调。
但是从今年开始,太子的作风突然一变了,由贪玩不着调,开始往死里作妖,要达到皇上和大臣们对他人烦狗厌,要大家同心协力废了他的太子,他是坚决不想当那个皇帝的。
听到群臣这样直白的说。张皇后站在大殿的门口,已经恐惧的不知道自己来这里,到底是什么目的了。
弘治皇帝打小经过了宫廷的波云诡异,对那种波云诡异有了深深的恐惧。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顶住群臣的压力,即便有御史言官,明目张胆的弹劾张皇后不守妇道,不能在二十几岁之后,主动的给皇帝丈夫选择妃子,让皇族开枝散叶,有几个备胎的压力。一直细心的呵护着这个媳妇。
第1个原因是真爱,第2个原因就是对于原先宫廷中的内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他真的怕了。结果就弄出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原先的这个宝贝儿子非常的不着调,让他操碎了心。有时候他已经有些绝望了。就这么个家伙,要是把这大明的江山社稷交给他,那么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这一片业绩,不用估计,一定会被他转眼之间败光。
所以有时候在暗夜里,也时常思考这个继承人的问题。是继续延续大明的正统,让自己的这个混蛋儿子做一个混蛋的皇帝,还是应该凭借着自己的良心,为大明那几千万的百姓,选一个宗室的贤良,继承自己的皇位。
在这一点上,他一直在反复的挣扎着。
这一点并不是作者的杜撰,因为按照明史里一段起居录记载,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御史就坐在他的对面。弘治就曾经很沉重的道:“太子顽劣,我恐非后世百姓之福,所以准备将蜀王的世子,接进宫来,细心的教诲。”
全中国的大明王爷唯一一支不是猪的,而且能够一只优秀的,那就是四川的蜀王一脉。
他们不但个个都精于文墨,而且教养极好名声极佳。
在崇祯国难的时候,蜀王还散尽家财,组织了一支勤王的军队,准备奔赴进北京勤王救驾。
只可惜还没等出四川,崇祯就直接下旨勒令他回去。但还是不放心,又追加了一道圣旨,让当时的蜀王直接自尽。当然那是后话。
当时弘治皇帝和御史言官说这话的时候,把这个御史言官吓个半死。
出去之后,直接在弘治12年,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固太子位的运动。
大家一致的表示是:“孩子还小,你指望十岁的孩子就像你一样的英明神武,那是不现实的。
这个顽劣的孩子,只要你皮鞭沾盐水下的去手的培养,就一定能让浪子回头的。
只要我们这些方正的大臣努力的培养监督,就一定能让太子脱胎换骨的。
虽然历史告诉他们,弘治真的一心为民,选择是正确的。这些文武大臣们却抱定了正统血脉的原因,选择是错误的。
但这个年代,绝大多数有这样的思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最近两三个月时间里,和自己儿子的接触中,原先对儿子极度失望的弘治皇帝,却突然间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这样的优秀。
对自己身体的照顾几乎是不遗余力,体现了作为一个儿子最纯的孝道。
而每每提出治理国家的理念,竟然那么的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到眼前一亮。
弘治皇帝不是一个保守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采取了许许多多变法。所以他对自己儿子的这种超前的变革思想,不但没有采取抵触,反倒欣然接受,欣慰无比。
而刚刚看好了这个儿子,自己的两个小舅子却突然搞出了这一出。这不得不让他猛然间惊醒过来。
为什么大明的皇帝,必须选择平常人家的女子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