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明白叫看淡得失
谁都想做个明白人,然而人生的纷繁、人性的复杂,使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世界的全部内涵。于是便有了人唱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拼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并请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美谁能借你一双慧眼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交织的、混沌的,你越是想看清,就越会发现自己看不清。看不清却偏要去看、去较真、去过细,结果徒生诸多烦恼。于是有聪明人就提出来了:既然看不清,那我们就不去较真,干脆糊涂点吧。
5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新买的成箱方便面老是被室友图方便“帮忙”吃掉一些,有些是当面问他要的,有些是背后拿走了。这个孩子是一个明白人,当他发现自己在成箱地买方便面会吃亏后,就采取了零买的方式:要吃时才去买一包,买回马上就吃。:他的“明白”让他不再糊里糊涂里损失方便面,但他也是有不少损失的:他得三天两头地往商店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当室友们围着-包零食在“众乐乐”时,他却不再好意思分享有一天,这个孩子终于明白了:就算自己每天损失一包方便面,一个月也就损失30元钱,而他为了堵住这30元/月的损失所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这些。一明白到这个层次,他就糊除了,从此一箱一箱地买方便面,也不再计算与计较一箱方便面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这个孩子后来说,他因此而得到的融治、安乐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那些方便面。
“教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一样,人一旦真正明白,就糊涂了;而糊涂之后,和身边的环境就和普了。糊涂有如挑纸灯笼,明白是其中燃烧的灯火。灯亮者,灯笼也亮着,便好照路:灯熄了,它也就如同深夜一般漆黑。灯笼之所以需要用纸罩在四周,只是因为灯火虽然明亮但过于居弱,还容易灼伤他人与自己,因此需要适当地用纸隔离,这样既保护了灯火也保护了自己和别人。明白也需要糊涂来隔离。给明白穿上糊涂的外套,既需要处世的智慧,又需要处世的勇气。很多人一事无成,痛苦烦恼,就是自认为自己很明白,缺乏“装糊涂”的明白与勇气。
古往今来,无数圣贤智者在参悟人生后,都发现了糊涂的影子。孔子发现了,取名“中庙”;老子发现了,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取名“逍遥”;释迦牟尼看见了,取名“忘我”;墨子看见了,取名“非攻”;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也发现了,但他提起笔时却又忘记了他也真够糊涂的,只好语焉不详地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直到清代,才由名士郑板桥振臂一呼,呼啦啦地擎起一面“糊涂“大旗,高声地宣称:“难得糊涂!”
糊涂之难得,就在于搞明白它太难。糊涂是明白的升华,是心中有数却不动声色的涵养,是超脱物外、不累尘世的气度,是行云流水、悠然自得的潇洒,是整体把握、抓大放小的运筹,是甘居下风、谦让阔达的胸怀,是百忍成金、化险为夷的韬略。其实糊涂者哪里是真的糊涂,他们只是因为看清了、看透了,明白与清醒到了极致,在俗人的眼里才成了糊涂而已。
因为心中太明白了,明白自己不能处处明白,于是就装糊涂了。从描着明白装糊涂,到懒得追究真假糊涂,这才算达到了糊涂的最高境界。这种真糊涂,其实也是一种大明白。
有一种明白叫糊涂!一个人越早明白糊涂于人生的意义,就越会早坐上开往存天的列车。而这种明白,优像他尝“春运购票非”的人坐上列车,而列车开动的那一刻才会有的感慨。
然而,在我们身边,总是能见到些自以为自己很明白的人。一点小的瑕疵逃不过他的眼睛,一句随意的话他也能解读出其中的各种深意,一点小小往事都能让他念念不忘.....这些所谓的明白人“明白”得让与之打交道的人或小心翼翼,或敬而远之。
世界绝不完美,人性总有弱点,要那么明白作甚!一定要明白的话,不妨做到真明白:明白领导是因为摆官架子才教训了你一顿,明白朋友是因为爱面子才给你许了一个空口诺言,明白妻子是因为爱美才多花了三五百,明白孩子不过是因为不小心打了一个碗.....人一旦真明白了,就开始糊涂了,觉得根本就没有多大值得计较的意义。而主动糊涂之后,自己身边的环境竟然自己变得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