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话反说容易让人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请求别人的时候,总是喜欢从这件事的正面意义来说服对方,比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强调这件事的动机和好处。其实,这样做有时候反而是不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么做会让人觉得是被迫接受的,而非是出于主观自愿。
你也许意识不到,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表达方法的不恰当会让对方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你,那么你想要通过沟通达到自己的初衷也会化为乌有。
西方管理学认为,怎样做往往比做什么更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扬言要杀掉总是触犯他的魏征,长孙皇后闻后十分着急。
如果用大道理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于是,长孙皇后换了一一种方式来劝说李世民。游酒婴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敢讲,今魏征敢于立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要杀魏征的念头。
试想,如果长孙皇后一个劲地劝说李世民,不要杀了魏征,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臣子是忠臣,你若杀了他,你就是一个昏君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定会惹得李世民更加生气,因此更加下定要杀魏征的决心。
秦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优旃。
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苑,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大臣们虽然知道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谁也不敢阻止秦始皇。
这时,优旃挺身而出,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如果敌人从东方来了,可以下令糜鹿用角把他们项回去,就不用士兵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而且改变了扩建御苑的决定。
优旃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秦始皇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秦始皇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鱼仙五的这样表面上赞同了秦始皇,同时也保全了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秦始皇醒悟,从而达到了自己说服的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从一件事的正面意义去说服别人,但是对方却往往不为所动,还以为是自己言辞不够正义,于是更加用心用情,却让对方越来越反感。这个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反其道而行之。
正话反说的方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反说出来的话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可能会产生某种后果,这种后果....然后让听者自己理解这种后果的严重性,自然也易接受你的请求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