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不教育也会成才,愚笨的人即便是受到了教育也没有什么作用。唯有智力中等的人,不经过教育就不能获得知识。不善于教育子女的人,并非想故意使他去作恶,只是不肯打骂,骂了怕伤子女的面子,打了又怕伤子女的皮肉。就比如说疾病吧,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病的道理。那些严格教育子女而不肯放松的人,谁愿意苛刻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这些都是不得已的。
古时候,圣王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孕三个月,就到另外的宫室里居住,眼睛不看不正当的事物,耳朵不乱听不合礼乐的声音。不论声音和饮食,都要用礼来进行调节。把这种胎教之法写在书上,藏在金属制的柜子里,作为警戒。孩子生下来后,等他知道啼笑,负责教育的官员就用孝、仁、礼、义来指导他学习。平民百姓即使不能这样,也应抚育婴孩,当他能辨别人的容貌,知道人的表情,就要加以教育。允许他做的事情才让他去做,不允许他做事情就不要让他去做。等他稍微长大了些就尽量不打骂。如父母威严而有爱,那么子女就敬畏而生孝了。有的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爱,还不以为然。不论饮食言行,都放纵包庇他。应当告诫他的时候却反而奖励他;应当批评他的时候反而赞扬他。到他懂事的时候,还用这种办法,等子女养成傲慢的习惯之后,才来制止他,即使用棍子、鞭子把他打个半死也没有威力。你的火气越大,他的怨气益增。等到长大成人,必然道德败坏。孔子说:“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长时间养成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也会习久成性。”俗话说:‘‘教育子女。要从小时候做起。”这句话就说得非常有道理。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胞弟弟,胡皇后所生。他自幼聪明,武成帝和胡皇后都很疼爱他,衣服、饮食都与太子相同。武成帝经常当着他的面说:“这是个聪明的娃娃,将来必定会有成就。”到太子高纬登基的时候,他出人别的宫殿,享受礼仪等级的待遇与诸王不一样。胡皇后还嫌不够,经常提起这件事。十岁左右,就骄横放纵,没有礼节。不论用具、服装、赏玩嗜好的物品,都要与皇帝的相类似,他经常到南殿朝见天子,见管理皇帝伙食的典御进新冰,钩盾令献李子给后主,他想要一份,但得不到,就破口大骂道:“皇上已有,怎么我就没有。”不知本分界限,大概都像这样。有见识的人多把他比作春秋时的共叔段和州吁。后因他对宰相不满,就假传皇帝的命令将他杀死,又怕有救兵来,就率领着部下的军士,防守殿门。他没有反心,受了一场劳累,因此而亡。
父母对子女,很少能一律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太多了。其实德行好、才智过人的自然值得喜爱,即使钝拙愚笨的也应当怜悯。你所偏爱的人,虽主观上最想厚待他,其实是害了他。共叔段之死,其实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害,是他父亲造成的。刘表宗族的覆灭,袁绍兵败,失掉地盘,都应以此为戒。齐朝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曾经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十七岁了,读过一些书,并教他学鲜卑语和弹琵琶,想在他稍微通晓这些知识后,就送他去服侍大官,肯定会受到宠爱,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人教育儿子,假若他靠这种职业,将来当上卿相,是不为人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