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代王府门前人头攒动,这次不是盐贩子,不是百姓,而是最先收到消息的大同府内的官员、乡绅豪强以及商人。
他们都是来向代王贺喜的,不管这位小王爷以前在南京方面的名声如何,可他现在确实是击退了蒙古人,而且还斩杀了一千多骑(误传),保护了大同府的安全。
这可是数年来都没有的捷报啊,这也让他们这些大同府本地人感觉到脸上有光。
当然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安全也算是有了保障。
不过这次朱桂却没有急着出来见客。
他让王管家在代王府前的空地上支起了一个大帐,然后办起了流水席,大宴全城百姓。
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则被安排在了城主府内,也算是给了这些人一些面子。
而朱桂本人则多在书房里在苦思冥想怎么样写奏折。
这次对蒙古人的作战大捷来的很关键,他在考虑要怎么写才能把组建亲卫的权利弄到手。
不过考虑到之前两次的事情可能让老头子已经对他心生反感,所以他还不能狮子大开口。
要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可就坏了。
思前想后,朱桂还是压制住了想要邀功的想法。
这并不是他想要以退为进,而是把这次的功劳全部给了徐膺绪。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朱元璋对他有所改观,反正就算是直接邀功,也只会让朱元璋更会觉得他在这件事中的作用不大。
另一方面,他也想交好自己的岳父,也就是徐国公徐祖辉。
这样,以后就算是他在其他事情上做的有些过火,他的这位岳父也会在朱元璋面前为他说几句好话。
至于组建亲卫的权利,还是等一年后交付税收的时候再提出来吧。
反正经过这一战,蒙古人受到了挫折,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动作了。
在朱桂苦思冥想奏折问题的时候,徐膺绪和大同府郡守张茂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徐膺绪从朱桂那里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更加了解,他写下奏折之后,又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写了一封书信打算交给自己的父亲。
他想让作为徐国公的父亲也能对朱桂改变一些态度,这样也算是对自己的妹妹有一些交代。
而张茂则不同了。
他在怎么想着能在这件事中给自己揽一些功劳。
如果要是原本的卫所统领陈将军还在这里,那他一定会加上自己指挥有序,调度有方。
可是这次战斗,一位是代王,一位是徐国公的二公子,他是一位也得罪不起。
所以最后只能给自己加上一句‘全力配合’,希望上面能给他的一个辛苦的功劳。
就这样,三封奏折在一周之后几乎同一时间到了太子朱标的手中。
朱标早就从锦衣卫那边得到了一些模糊的消息。
在看到奏折以后,心中也是非常惊讶。
尤其是朱桂的奏折,他竟然在奏折中没有为自己请功。
在朱标看来,他这位皇弟在这段时间内确实是长大了,也不枉他对他的袒护了。
这次他直接把这三封奏折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父皇,大同府传来大捷,十三皇弟击杀了袭扰大同府的三百余骑骑兵。”
“哦?竟有此事?不会是讹传吧?”
本来躺坐在椅子上的朱元璋立刻起身拿着奏折看了起来。
“儿臣已经向锦衣卫核实过了,过程确无出入,只不过……”
朱标脸上露出些许笑容。
“只不过什么?是不是朱桂那小子又提出了什么荒谬的事情?我看他就是得意忘形,盐税的事还没有找他算账呢,他就……嗯?这小子怎么转性了?竟然没有邀功?”
朱元璋终于看到了朱桂的奏折,脸上止不住的惊讶。
“这就是儿臣想要说的,看来十三皇弟虽然有些奇思妙想,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已然长大了。”
朱标说道。
“哼,我可不觉得那小子能写出这种东西来,一定是有人给他出的主意。”
朱元璋思虑再三,眼睛一亮说道:“一定是徐祖辉,或者是他那个女儿,叫什么来着?”
“徐妙清。”
朱标说道。
“对,一定是她,不过这样也好,终于有人能管管那混账小子了。”
朱元璋脸上露出了笑容。
“父皇,这次皇帝立了这么大的战功,我看盐税的事情是不是可以放一放了?”
朱标趁着朱元璋高兴劲,又开始为朱桂求情起来。
他这个哥哥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十分义气了。
可朱元璋把奏折往桌子上一摔道:“一事归一事,他敢打下包票,明年税收增加一半,就要做到,至于这次的事,他自己说是徐膺绪的功劳,而且我朱家的子孙,杀几个蒙古人算什么?”
话虽如此,朱元璋还是起身向外走去:“今天的天气不错,太子啊,陪我去御花园转转。”
朱标不敢怠慢,马上跟了上去。
大同府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南京传开了,不少人都对此难以置信。
徐国公徐祖辉也是如此,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