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子的名义,开一场恩科。
但用什么名义呢?他是有名的不着调。
唯一的名义,就是给太子行成人加冠礼。
面对这样的要求,朱厚照只能痛苦的承认:“为了大局,我长大吧。”
但按照规矩,加冠礼要到十八才成。
当然,历史上汉景帝给武帝加冠,也没有到十八,但那时候,景帝已经病入膏肓,大限已至。为了稳固武帝的正统地位,才不得不在病榻上进行的。
如果弘治帝也这么做,会让天下不明白真相的人,以为弘治帝也不妙了呢。不详啊。
于是弘治皇帝召集了内阁重臣,在集英殿详细的探讨了,给太子行加冠礼的必要性。
“太子今年15岁了,性格还是不太沉稳。给他行加冠礼,希望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成年人了,做事想法能收敛一些,能稳重成熟一些。”这个理由是否高大上?
正常的年纪是18岁,提前了三年,这得通过这些重臣的同意许可。
天家无小事,家国天下,一举一动都关乎到江山社稷,这样一来天家无家事。
李东阳首先赞同:“殿下提前加冠,的确能让殿下感觉到,他已经是成年人了,这于国于皇家都是好事。”
代理宗人府宗正的张懋,也不反对这么做:“这样一来,作为成年人的太子殿下,就可以出来做一点事,辅助皇上,为皇上分一些负担了。”
正直的谢迁也同意这么做:“如此一来,太子殿下在做什么事情,就都名正言顺了,也就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不着调的胡闹了,这对慢慢培养殿下的威望名声有好处。”
刘健当然双手赞成:“总算是盼到这一天了,能够让殿下有所约束,别再口不择言了。”
他这么说的意思就是,现在这帮老臣们,已经受够了朱厚照当着大家的面,什么老顽固老保守的胡说八道了。
只要你行了加冠礼,就不能再用一个孩子不懂礼貌,不能和一个孩子较真,而放任他了。
到时候大家就可以指着鼻子,喷这个没大没小的家伙一脸唾沫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给太子加冠,那么朕就再提议一个。为了显示太子成人,就在今年的6月份,开一场恩科,诸位看怎么样?”
这事大家除了不同意之外,又给予了不赞同。因为大家对这样明显的,不合乎规矩,而且后患无穷的事,充满了担心。
一向刻板的谢迁第1个站出来反对:“伦才大典,国之根本重器,那是有一定规定的,怎么能说举办就举办呢?那样岂不成了儿戏?”
徐贯也出来反对:“谢大人说的对,国家重器不可以儿戏,那就失去了他重要的本质象征,同时,刚刚的一场科举考试才结束,学子们还没有在上一场考试中缓过神来,这会让他们措手不及的。”
王恕也不同意:“一场科举,所糜费相当巨大,学子们往来奔波,更是劳民伤财。不可取。”
这时候,新晋内阁小媳妇,端茶送水的枪手郑天一就站了出来:“诸位前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小子认为,这场恩科已经是势在必行,不但为了彰显殿下对天下学子的重视,重要的还能解决我们眼前的燃眉之急。”
他站出来说话,支持以太子名义开恩科,大家就都皱眉。
你还是嫩啊,你不明白这里潜在的危机,潜在的祸患啊,而仅仅是朱厚照是你的兄弟,就只是顾及兄弟情深。
这不好啊,政治是龌鹾的,是不能讲究感情的。
但毕竟是御儿干殿下,既然他站出来说话,大家必须给予重视,不但地位在那里,而且人家的政绩也在那里,他可是在座诸位的钱袋子,得罪不得。
刘建就笑着询问:“郑大人,前面的理由还算说得通,后面的理由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前面的理由,才是大家最担心,也是反对的根本原因。
郑天一就笑眯眯的解释:“首先说咱们的科举制度,从洪武元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国祚百年,一共录取了士子九千八百一十五人,那么平均下来,一年仅仅有90余人加入到官员行列。
这些年轻的新鲜血液,太少了,现在根本就不能填补,由于年长的官员致仕病亡等等的缺额,让我们许多衙门,官员严重不足,让我们政府的运作效率,大大的降低。”
这是事实,大明整个国祚276年,一共录取了两万四千六百三十六名。平均下来,每年才为官僚系统输送95人。这真是凤毛麟角啊。
虽然这个年代不讲究退休,官员可以一直干到死。
但老朱家杀官,那是出了名的。再加上几次宦官专权,那杀的更邪乎,然后铲除了宦官,还要杀一批依附宦官的党羽,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大明一直缺官的现象。
像宋朝那种,冗官冗员的现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对郑天一说的缺管的事,是心知肚明的。
郑天一然后加以证明:“就比如说我的天津市和天津港,现在现有的官员就严重不足。而即便是这样,现有的官员还有一部分年老体弱,总是告病假,这样就影响了我的天津和天津港的发展建设。”
牟斌笑着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