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仅仅是为大迁徙,提供了这几个政策的大框架。
而真正详细的推敲,形成公文,同时落实到实际,朱厚照就不愿意管了。
因为自己家拿出那么多俸禄,养活这一帮文武大臣,什么事都自己管,那还用他们做什么?自己可不愿意像老爹那样,每日把自己累得跟狗似的。
经过接近10天的研究再研究,推敲再推敲,一部河套地区土地政策法,正式向全国颁布。
它所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一场超级地震。
几乎所有长江以北的地主士绅大家族,都动了心思。
各地官府忙了起来,每日衙门里,都有打探的,报名的。
各个大家族也日夜开会探讨,分析着利弊得失。
他们都知道,现在,再在中原发展,已经到了极限了,天下再也没有无主的土地了。要想家族继续发展,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次置换土地,绝对是最佳的机会,绝对是未来千百年没有的机会。
而当初建国时候,留在大明百姓中的血性还在。
大家拼了,赌一把,赌对了,那就一片光明,赌输了,不过是家族的再一次的灾难。
若说灾难,哪个大家族没有经历过几次大灾难。
于是,有那有气魄的,破釜沉舟,将中原所有的土地,都置换了河套的土地,然后,揣上祖宗的牌位,变卖了房产,举族北上,去开拓那未知的,更广阔的天地。
而谨慎的,将家族分做两半,一半留在当地,保证家族的烟火绵延,一半去为家族开拓未来希望。
各地皇家驿站,更是门庭若市,招待的不单单是北迁的家族,还有就是发行土地贷款劵。
对于这样好的政策,百姓们会算账,在拥有一份可以传给子孙的土地的迫切愿望下,这些无地的百姓下定决心,即便河套正在发生战争,也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怀揣了土地贷款劵,打起不多的家当,而更多的,是仅仅拿起一把锄头,就开始向北,向北。
土豆已经收获了,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
弘治立刻指示自己的儿子,在固定的几条大路上,无偿的向那些北上的穷苦百姓,发放土豆吃食。
这笔开销,内帑出。就是从那五百万的农场承包费里出。
不养懒人?现在不是执行的时候,一切为了开发河套。
你在向北的大路上,随时可以看到拖家带口,举族北上河套的家庭家族,大车小车,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当初还担心不用强制的办法,就不能让百姓到河套屯垦开发呢,现在已经出现了土地严重不够的现象了。
这一下,彻底的稳固了河套,同时,也减缓稀释了中原的人口,每年就为大明财政增加了上千万的收入。
朱厚照再次离开了朝堂,回到了西北,回到了河套,主持河套移民安置地问题。
现在这一片地区,大明的边地已经向北,推进到了原先赵国长城的地方。
而原先大明的三边,就成了稳定的大后方。
而有了河套这块富饶的土地做支撑,就将原先九边中的榆林镇,向北迁移到了黄河的后套九原,将河套和山西的防线拉平,这大大减少了边关的压力。
同时将宁夏镇迁移到了贺兰山的北端,凭借着贺兰山巨大的山势优势,对付草原民族的入侵,也已经游刃有余。
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整个大明原先被动挨打的战争局面,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基。
8月份了,西北的土豆,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再次的丰收。这让百姓们丰足的同时,也给大明的财政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财政有了收入,那就必须花出去。
于是,绝不放手的三边总管,历史上早已经战死,而现在活蹦乱跳,却无所事事的王越,开始规划他的河套大战略。
整个河套地区分做了四个州,分别是九原,云中,北地,上古。
由于人口的问题,这4个州的面积要远远大于中原的内陆。
要想发展这一片地区,如何吸引人口,依旧是关键中的关键。
带着刚刚迁移到这里的张家老族长,用手就那么一划拉:“从咱们站着的脚下开始,看到对面的那个土丘了吗?”
老族长早已经老眼昏花,手搭着凉棚,却怎么也看不清,殿下嘴中的那个土丘在哪里。
“好吧,我借你两匹马,你就从这里往东跑,然后在日落的时候再跑回来,然后从这里再往南跑,依旧是日落的时候再跑回来。然后这一片地区的草原,就是你的了,估计我可以换算你在河南的1万亩良田了吧。”
这个老族长一听,现在日头刚刚偏西,跑一个来回那得多大的地方:“足够了足够了。”
然后立刻叫过来两个精壮的子弟:“你个混小子,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爬上战马,赶紧的跑。”
这两个年轻的子弟就飞身上马,打马狂奔。
老族长跺脚:“记住别太贪心,日落之前必须回来才做数的。”
那个年轻的子弟,答应的声音就消失在了地平线下。
朱厚照就替这位族长担心:“这么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