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谢迁带上来的驿站之苦,弘治左右为难,十分痛苦:“朕真没有想到,本来是为了解决驿站盘剥百姓的弊端,结果却又造成了驿站员工的苦难。”
说到这里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朱厚照。
这件事说到底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的儿子。
他从山西过来,因为看到了山西的驿站驿卒,为了招待自己的这个小不着调太子,而盘剥百姓,造成当地一个正常的商户难以为继,差点破产。
从而说出了这中间的种种弊端。
自己身处深宫,根本不了解下面情况的情况下,就下了一道严格的圣旨,取消了驿站从百姓那儿催逼苛捐杂税,用来讨好各地官员的政策。
本来以为,自己这样的举措,是体恤百姓,结果却又造成了驿站驿卒这样的苦难。
这真是手心手背,怎么弄都是疼啊。
而从这一次事情上看,弘治皇帝也开始,不由自主的理解了自己的这个儿子,为什么老是往外跑的原因。
身处深宫,获得的都是外臣提供的信息,自己这个掌控帝国的皇帝,只能也仅能,通过那些上报的奏折来规定国家大事。
这叫什么?这就叫闭门造车。
但把这事又想回来,心中又不觉有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这个老大帝国的政治中心,一举一动,都掌握在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手中。
假如说自己像自己的儿子那样,满天飞,如当初他向自己说的那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其实那就是一种幻想,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一切的决策全出在自己这个皇帝手中,如果自己满天飞,那么这个老大帝国,每一天产生这么海量的事情,就没有人能够拍板解决。结果那样的危害,反倒更加恐怖。
这真是一件两难的事情。
但转而想起儿子和干儿子在抓周宴上的那场对话,哥哥做皇帝,而让弟弟做监国,兄弟两个总有一个在京处理政务,一个解脱开身子,到外面去走走看看,是不是更好?
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让儿子做做监国,让他早一点熟悉政务,然后自己到外面转转,了解下实际的状况?
这个念头一出,就让弘治有种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感觉,对外面那种自由自在的渴望,让他如坐针毡了。
但现在不是说这个事儿的时候,那些水深火热中的驿卒必须加以解决。
“在这一路上,臣也想过许许多多解决这种事的办法。”谢迁就痛苦的挣扎着:“如果继续保留驿站,那么单单由官府支应费用,那就必须加大驿站的投入,结果就会加大朝廷财政的负担。”
户部尚书王恕就皱眉道:“按照国朝的规定,现在每一年,每个地方截留在驿站上的费用,就已经达到了八十二万。而听谢大人提供上来的情况来看,如果能够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最起码费用要翻倍。这样一来,中央财政上就真的不能负担了。”
这是事实,虽然有这个盛世,虽然在太子殿下上蹿下跳的折腾里,现在大明的财政已经达到了破天荒的三千五百万两。
但是收入多了,开支也大了。
最起码的一个开支,就是给官员们的那个两倍的养廉银子的福利。一下子一年就多支出一千万两白银。这就等于又将财政收入,拉回到原先的样子了。
但林林总总整个开支却变大了。
所有的人都明白,福利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最恶毒的魔咒。
你可以在财政富余的时候发下去,得到所有获利阶层的全力拥戴。
然而它又是一个最大的陷阱,那就是在你财政入不敷出的时候,你却绝对不能停止发放这份福利。
这就是人性的贪婪通病,同富贵而不能共患难。
原先得到的,他们在感激你的同时,也在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而一旦你掐断了这个福利,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他绝对是认为你在掐断他的生活,你是在剥削他。到时候他会直接造反。
高福利,其实就是陷阱,一个让你根本没有回头路的陷阱。
但这时候说这些话已经没有用了。
王恕也知道,这增加两倍的养廉银子,在这个大明帝国,其实不是对官员们的福利,反倒是对原先亏欠官员的一种良心的补偿。
问题就出现了,头年和今年的养廉银子,是由皇恩浩荡的皇上一家父子三人,挤出来的。
但是难道以后,所有的养廉银子都是按照这种办法来执行吗?
作为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真正的主官,他清醒地知道,皇室出了这笔钱,这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以长时间执行。
一旦一直维持这种状况,那其中产生的弊端,最终会让这个帝国无法承受的。
在大明的时代,由于内阁制度的产生,已经出现了君权和臣权的对抗,还有就是一种平衡。
也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生,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家国分离的思想。
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就在这一点上,这种优越的制度,已经早了西方三百年之多了。
如果没有满清野蛮的倒退,那么无论从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屹立在世界顶端的,还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