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弘治就一直和朱厚照,探讨收购盐商急于出手的土地,收归国有的事。但对儿子亲自办什么国营农场,却不怎么同意。因为他最知道自己儿子太作妖了。指不定又给你闹出什么幺蛾子,这真的怕了。
但今天听儿子这么一番侃侃而谈,最终还是点头了:“你伯伯蜀王,献出了六百万亩土地,我考虑是不是该实行你说的什么承包办法呢。但具体的好处你还得跟爹好好的说道说道,只要我听明白了,加上你收购的商屯土地——”
“还有以后要反贪,没收的贪官土地都实行这个政策,再禁止土地买卖,想卖可以,卖给国家。这样,慢慢的开源节流,不出五十年,估计全国的土地就都能再回国家手中了。”
弘治眼睛一亮,但还是谨慎道:“但事情还要慢慢的来,太过超切就适得其反啦。”
然后朱厚照就滔滔不绝的,将承包土地的好处倾囊讲述,最终让弘治下定决心,在大明推行承包制度。
先从蜀王献出的土地,和朱厚照的土地开始。
但这个时候,弘治皇帝却提出了一个条件:“我同意你在实践中体验治国的道理,但是这次郑天一,不能再和你去山西了。”
弘治这是故意的在拆分这两个兄弟。
一个原因是,郑天一和朱厚照走的太近了。作为一个皇帝是不能有一个真正朋友的。
第二一个,这两个家伙简直就是大明的两个妖孽。
有一个妖孽就已经够要人命了,两个妖孽在一起还不着翻了天?
在这一次挖土豆的战争中,就已经完美的证明了,两个妖孽在一起,是绝对不行的。
但为了给儿子一个交代,也的确为了褒奖这一次,郑天一在土豆战争中的功绩,弘治皇帝妥协:“天津城和天津港的建设,在你和郑天一离开的这一段,虽然老爹我拖着病体亲自前往,但整个建设和安置灾民的过程,还不尽如人意。如果你去了西北,那么天津城和天津港的建设,就需要郑天一去主持。”
这正是朱厚照求之不得的呢。
“但要想让我哥能够彻底的发挥作用,一个副督办是不行的,现在以天津城的规模,完全可以达到一个府了。给他一个知府当当吧。”
弘治皇帝想了想,儿子说的没有错误“不过大明的官员任免,是有它严格制度的。即便是老爹我,也不能够独断专行。尤其郑天一的出身不好,是会被轻视的,对他以后的工作开展不利。”
明朝的官员任免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在这期间,更体现了皇权和臣权的独立争斗制衡。
首先官员的出身,必须有两个首要的条件,一个是科举制度产生的,一个是国子监产生的。
没有像清朝那样,真正做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自己坐上了高位,自己府里的一个奴才,转眼就是封疆大吏。
摒弃了这一点的缺点,就等于变相的限制住了门阀政治。
因此上,在政治制度上来说,大明帝国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这个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而满清是倒退的。
但它的隐患就是埋下了皇权和臣权的斗争。
如果有一方强势也就算了。就比如说后来的几个不上朝的皇帝,玩木匠的皇帝,和眼前的这个未来不着调的皇帝。那么臣权强势,整个帝国依旧顺畅的运作。
而一旦出现了一个强势的皇帝,又出现了一个强势的大臣集团,这一个制度就是一个灾难了。
比如说后来的崇祯皇帝,和无比强大的东林党人的臣权势力。
于是在皇权和臣权的争斗中,一脚将这个老大帝国踹进了深渊。
明朝的灭亡,不要一味的推卸到财政的崩溃,也不要一味的推卸到东林党人的头上,何尝不是崇祯这个要不切实际加强皇权的皇帝身上呢?
如果当时的崇祯皇帝,也做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说不定大明还能苟延残喘几年呢。
现在明朝帝国的官员选拔是这样的,你必须先取得科举或者是国子监的身份。
然后由吏部的考功司考察你的成绩,向吏部提名。
然后由吏部按照才能分配官职。
但这要报到内阁批准。
但内阁也没有直接任命的权利。这时候皇权就显示出了他的重要性,显示出了他掌控整个帝国的权利。
最终是要由皇帝批准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所以在大明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下级顶撞上司,弹劾上司司空见惯。
原因就出在大家都是天子门生,是平级的,谁怕谁呀。
所以除了这两个门,还有一个做官的渠道,那就是锦衣卫和京营职务任免,是不经过内阁的。
因为这两个部门吃的是皇家的饭,不归国家管。
就比如说上次郑天一,被任命为太子洗马,那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别人无权插手。
不过在这两个部门被授予的职务,一来是不能调到外面去。
即便有特殊情况被调到了外面,因为出身不正,即便你有天大的才学能力,也会被上面那两个出身的官员鄙视瞧不起,处处被掣肘很难有作为。
如果让郑天一做了现在很重要的天津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