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九章 理藩学(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理藩学(中)(2 / 2)

多,但人口现在和大顺还差好大一截。

应该说,可压榨程度还是很深的。

但牛二显然并不想简单地入乡随俗,只是来收点税。

谷朣

某种程度上来说,牛二更像是大顺国内的一些“真正的儒生”,都期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区别只是,大顺国内那些儒生念的经,是十三经。里面对于美好世界的构想,依托的是商周时候的经济基础所幻想出来的。

他们在王莽时代尝试过,但失败了。

而牛二这群人,他们所看到的未来,所希冀的将来,是刘钰这些年潜移默化灌输给他们的、一种截然不同于十三经的、适应此时生产力水平的未来。

至于这个未来的主体,是谁,自然有分歧。

是整个天下的人民?是国内基本盘的百姓?是诸夏之民?是农民?是商人?是资本?还是别的什么……

他们这种人内部,是有分歧的,但大部分人迷迷糊糊地构建出了一个抽象的“国家”概念。

在他们所理解的未来中,或者他们所理解的“三代之治”中,印度的模样,应该是刘钰这些年一直给他们所灌输的那种——为大顺提供棉纱、稻米、黄麻;同时为大顺的工商业,提供一个购买商品的市场。

皇帝想要在印度征税,这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单纯地在印度收税,是否更接近在他们头脑中已经逐渐成型的那个模糊的未来的模样?

真正的儒生,是有信仰的,一直在追求接近三代之治;如同真正的传教士,他们也是有信仰的,一直在追求地上天国。

牛二也是有信仰的,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信仰的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但其实和三代之治、地上天国有些类似,都是一个对未来的美好的设想。

而这个美好未来的地上表现,更接近与改革后的松苏,而不是改革前的大顺。

至于具体的制度、法令、权利、人、皇权、地主,这些制度革命、文化上革命的东西,他脑袋里是模糊的、不甚清晰的。

但大致的、仿佛是空中楼阁一般的抽象的构想,却又是清晰的。

比如让大顺的工商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比如让男耕女织之外还有别的生路、比如用大顺的棉布换取稻米……大致是只有一条腿走路的、纯粹的工业革命和世界贸易殖民主义的构想。

即便这样,其实牛二这种想法,在大顺帝国的角度来看,也算是有“反贼”潜质的。

因为皇帝,或者说皇权,怕的就是“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种想法。

如果“更好的未来”是对的,并且应该这么做,那么如果将来某一天,有人发现,没有皇帝更好呢?

皇帝带着这些有想法的人,向着美好的未来狂奔,固然大家都赞叹英明神武。

可万一,这些有想法的人觉得,妈了个巴子的皇帝能不能干明白?走错路了!届时怎么办呢?

牛二对未来的构想,和刘钰不同。

但他受刘钰影响多年,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的。

这套想法里的构成中,包括印度。

印度的存在,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广阔的原材料产地,为大顺的工商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大顺至少容纳与之相关的工商业从业家庭总人口大约千余万人。

一个巨大的税源地,并且大量的稻米等产出,保证这些收税收到的钱,能买到稻米、大顺的棉布等物资。

然后,每年为大顺提供两三千万两左右的白银。

大顺朝廷,用这笔白银,组建一支“不需要武装、不需要大炮、不需要装饰、最大程度容纳货物和人员、便宜的”舰队。

一支大约三五千艘这样的皮薄馅大的大肚帆船的舰队。

完全不去考虑贸易、利润等等这些东西,利用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朝廷管控、朝廷出钱,每年向南大洋、北美,移民个百十万人。

从而解决掉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

至于剩下的,在牛二看来,完全都不用管。遭灾了,或者人口过多了、或者佃户太多之类的,通通装船,送到南大洋和北美。

一年两三千万两的白银,是养得起一支三五千艘大肚船舰队的。当然前提得是印度不能只作为收税地,而是要做原材料产地促进大顺的工商业发展。

否则白银增多,而生产不增多,这样的白银,并不是牛二所理解的、被刘钰所灌输的“财富”概念。

在牛二看来,诸多矛盾,都可以通过移民和发展来缓解。朝廷狠下心来,打下印度后,踏踏实实移民五十年,这国家不就好了吗?百姓都能吃饱饭、穿上衣,不就永远没有造反、流民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