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局势,朝廷若不控制,今天我们走了,明日琉球就会派人去倭国示好,以求保证贸易通畅。又会借着天朝威严,吓唬倭人,保持自己独立。赵大人敢不敢跟我打个赌?”
赵百泉是读圣贤书的,哪里懂得这里面的事?
可听刘钰说的,又实在难以反驳。刘钰说琉球万历四十四年的那次预警,也是怕丧失了中转港的地位,甚至可能是故意的造成中日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利。听起来似乎像是一种从人性之恶做出的推断,可赵百泉内心实在是被刘钰说服,已然信了。
刘钰又道:“别说琉球了。当年朝鲜被倭人打成什么样了?不转身就和倭国贸易?有些事,赵大人坐在家中读书,是读不出来的。”
赵百泉苦笑道:“罢了,这等事我不如鹰娑伯,这赌我也不敢打。可大人想怎么办?总不能复汉时郡国并行的制度吧?难道要天朝派人来琉球,做相邦、三司?”
苦笑之后,笑的更苦。
“鹰娑伯其实心里也明白,本朝朝贡国,实实在在的,这几年都快被你们折腾没了。西边的一些小国,混杂不清,很多都已经早已灭国,却依旧打着朝贡的旗号前来,平定西域后,朝廷严查,处置了好多官员。蒙古各部也都成了内附,不再是朝贡国;准部已灭,回部也是天朝镇守……其实现在,也就只剩下朝鲜、琉球这几个了。”
“天朝天朝,岂能没有朝贡国?鹰娑伯开了先河,把罗刹搞成外交,承认了罗刹帝位。西洋诸国纷纷外交而不朝贡,这天下不成样子。总要保留几分天朝体面啊。”
“真要是郡国并行,控制藩属朝政,于礼不合。无礼,则天朝何以谓之天朝?”
刘钰不想争辩这个,反问道:“不谈这个,只说教化藩属,天朝是否有义务?琉球这些年多用和学而少用汉学,此非礼政府之责乎?”
“我只盼赵大人经此一行,知道藩属到底是什么情况,免得坐在家里猜测臆想。琉球教化,教化到现在,和学大兴,汉学日衰,这等教化,放在英圭黎国,礼政府尚书是要引咎辞职的!”
之所以和赵百泉说这些话,因为赵百泉也要写一份出使琉球的情况交给朝廷。有些话刘钰说的,那是自带政敌的光环,很多人可能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刘钰的身份有些特殊,有些话,还是赵百泉说更好一些。
加之刘钰暂时不准备直接返回朝廷,他要考察一下琉球的中城港,顺带还要带着舰队去日本浪一圈,直奔江户,给幕府带来恐慌,让幕府将来与大顺在九州岛作战的时候,必须在江户预留大量的部队。
刘钰要让幕府提前知道一件事:大顺的海军有能力在江户登陆,以让幕府不敢出动太多兵力去九州岛。
而且还要知道,大顺的海军可以在日本任意一处登陆,不想被人偷家,那就老老实实地每一藩国准备一队应急的兵力,九州岛那边就少去点人,趁早把条约签了,你好我也好。
至于直接登陆江户,这样的想法刘钰暂时没有考虑,他想给幕府多留一些面子,多保留一些幕府的权威,以便让幕府做守土官长。
大顺如果不想在日本卖军火,而是准备卖丝绸瓷器,那就最好让日本幕府还存在,维系现在这种看似统一的市场。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日本资源太缺乏,真要是幕府的权威丧失殆尽,又重回战国时代,各个大名肯定是敲骨吸髓地搞钱、扩军、买军火。那就没钱去买刘钰想卖的东西。
而且军火这东西,卖起来一时爽,后患实无穷。
瓷器丝绸棉布则不然,卖起来时特别爽,后续把其本土的制瓷业和纺织业全打垮后,卖起来更爽。
此外,他还要给幕府那边送一封信,教会幕府一件事:如果大顺真的要逼日本开国,那就去京都,找所谓的“天皇”来背这个锅,这样比较容易给幕府台阶。
免得到时候日本那边没人想到这个找人背锅的办法,以至于幕府死要威望硬撑下去,那就不妙了。
反正就现在这局势,一旦日本开关,谁和幕府过不去,那就是和他过不去。谁敢挑起日本内乱,尊王复政,那就是和整个东南沿海入股对日贸易的股东过不去。
这些问题都和琉球息息相关,日后琉球必要丧失贸易机会,要今年确保琉球不会转为海盗、还要想办法让琉球稍微变革一下,将来这里作为海军基地,最起码能买到粮食,而不是让他的水手和琉球百姓一样,啃芭蕉叶、吃苏铁种。
这些考虑不必与赵百泉谈,可要达成目的,还需要赵百泉去“引导”一下琉球王。
对琉球而言,这也是一次极好的变革机会。
大量的亲日派被清洗,都是琉球上层的贵族。对外政策亲日,对内也是极端反对清查田亩、均田令实行,琉球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搞一下变革的。
以及日后的教化、同化、控制等等问题,皇帝有些话是抹不开天子的面子的。尤其是看上去像是欺负一下琉球这样人畜无害的小国。
赵百泉刚才起了一个很好的话头,那就是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藩属到本土之间的过渡,汉朝的这个郡国并行体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模板。可在刘钰看来并不太适合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