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七十二章 参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章 参谋(2 / 3)

优势,就随便排密集阵。

哥萨克骑兵是最好的轻骑兵之一,但哥萨克向来抢功我最猛、逃跑我最快、劫掠一顶二、野战我先溜。

至于攻堡,大顺优势更大。

冷兵器精锐还有不少,相对哥萨克,炮兵优势极大。

武德宫出于太宗遗训,一直逼着学几何学和测量学,虽然几何学中真正精华的形式逻辑需要慢慢培养,可拿来就用的炮兵测量学还不算差。

这一次大顺也是豁出去了,调集了不少大炮,从京城、辽东一路运到这里,消耗的粮食补给足够当年打一场与满清的决战了。

皇帝想要打的漂亮、死人又少、还要震撼,那炮兵就可以使劲儿用。

既然皇帝想要刷军中的威望,刘钰就退到了幕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攻城计划,把自己当成一个战术参谋。

如果敌人出城袭扰怎么办?

如果援军抵达怎么办?

如果敌人逃走怎么办?

如果第一波攻击不顺怎么办?

如果罗刹人隐藏了火炮等到最后才用怎么办?

将各种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一一列明,每一项都注明了几种备选的方案,让皇帝不需要自己会战术,就可以遇到意外而不慌张,拿出方案叫下面执行就是。

刘钰靠着自己那便宜老爹的关系,和随御驾的勋贵们都能说上话。不懂的地方就问,想知道的那些老勋贵也大约猜到了皇帝的意思,解答的也很爽快。

快要走到额尔古纳河时候,这份参谋报告总算是写完了。

包括扎营部署、各部调动、意外应对、各营目标、后勤分配等等。

送到李淦面前的时候,刘钰索要的热气球和法国军服、王室旗等也都靠驿站加急送了过来。

他自去前线升热气球观察城堡内的情况,李淦则在大帐内细细阅读刘钰撰写的报告。

初看几眼,只是觉得详细,并未品出其中的滋味。

待看到后面,李淦终于品出了一些味道。

金水桥问对的时候,刘钰就说过一些事。事后也提及过参谋部的事。

李淦一开始觉得,这参谋部就像是当年的军师府,出出主意、做个幕僚,不能理解这其中真正的目的。

等到这第一份参谋报告出台,李淦才明白,刘钰一直说的参谋部,和他所理解的军师,根本不是一回事。

参谋部和军师一样,不需要有兵权。但和军师不一样的是,参谋部需要的不是羽扇轻摇算无遗策的军师,而是一群有经验的老将带领一批年轻军官。

有点像是宋朝的枢密院,但是权责却似乎比枢密院小得多。

似乎既不管升迁、也不管军制,只是在战前制定战略计划、战时制定战役计划。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老将调开军权,同时安插一些新锐的年轻人。

皇帝可以作为这个参谋部的首脑,以参谋部的计划而用皇帝的名义,对战役战略进行一些指导。

这样一来可以把一些军功实权派的老将剥离,二来皇帝可以一直在军中保持足够高的威信。

配合刘钰当日在金水桥前所说的“标准化线列燧发枪刺刀兵团”的设想,皇帝可以慢慢把军权彻底收回到这个参谋部的手里。

至于将来能否控制,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甚至可以学一学类似于前朝内阁学士,参谋部里靠老将撑门面、靠一群没有根基的年轻人为基石。

后勤补给当然要仍旧掌握在军官之外的文官手里,互相制衡,倒似乎也的确不失为一条路。

只是现在肯定是没法用。

一来没有刘钰之前建言的专门的军校;二则这东西到底怎么弄也就刘钰知道个大概,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靠这一个人肯定不行。

一个小小的城堡围攻,刘钰就花了许多天时间,写了厚厚的报告。

至于说指导一场战役,那就更不用提这工作量有多大,这根本就不是几个人能撑起来的。

这些都是李淦的理解,很多地方理解的并不对,却也隐约似乎掌握到了一些关键。

这似乎是想把战役指挥权从统帅个人那里,弄到人多容易分化控制和掌握的参谋部手里。

这个参谋部真要是形成了,肯定是要夺权的。

最起码,兵政府职方司的权要拿到手,这样才能绘制地图、考察外国军力,制定外部边患的应对之策;库部司的权责,要肯定要分走一部分;天佑殿的权责,似乎也要分走一些……

西北边疆一旦平定,国朝肯定是要偃武修文的。

走不好,就容易走成宋朝的路子,冗官冗员,彼此制衡有余,但却难以聚力,将来万一战事再起,也很难说。

李淦觉得,这事儿得慢慢考虑,毕竟这可能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现在暂时还是不要动,至少等打完西北再议。

而且很多细节,还需要考虑。

权责的重新分配、文武体系部分合并、将来制衡控制等等,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而且李淦也觉得刘钰的想法和做法南辕北辙。

就像是他在东边折腾的那些事,靠的是兵法旧智,见机行事;参谋部则更像是只适合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