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大顺特化后的战斗工兵,在围攻乔治堡的战斗中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孟加拉人大吃一惊一样。
这些军改战术体系特化后的南洋殖民地军团,也很快给做出了错误决定、没有转身跑路的贾法尔,露了叫其瞠目结舌的一手。
左翼战斗打响之后,之前行军如同王八、摆阵直接龟缩的大顺军,像是之前半睡半醒之间忽然被人往嘴里塞了一勺芥末一样,一下子苏醒过来了。
传令兵毫不吝惜马力在各个营队之间飞窜,将参谋部整合后的命令,快速传递出去。
右翼的步兵,直接以纵队冲击的方式,快速朝着对面孱弱的孟加拉步兵的阵地发起进攻。
跟随在右翼的婆罗洲军镇的募兵营,则完全取代了骑兵的作用,以行军纵队的方式,朝着孟加拉步兵的侧翼穿插。
四个营的骑兵,除了一个营作为预备队外,其余三个营,全部机动起来。
从战斗的左翼后方,快速机动,去抄贾法尔骑兵的后路,或者在其侧翼发动冲击。
中间的一个马六甲军镇的募兵连,斜向向右支援左侧的战斗。另一个募兵连作为预备队。
两个精锐的战斗工兵,则以纵队,直插英军和孟加拉步兵的结合部。
这不是大军团会战的指挥手段,而是标准的三五千人规模分派任务各自达成指挥方式。
这种战术的前提,一是确保对面的骑兵已经无力;二是确保每个营都能独当一面,至少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可以完全不输。
从理论上讲,这么一搞,整个战线被自己拆开,到处都是漏洞。但理论上的漏洞,需要一支能执行撬开漏洞的精锐,至少能够做到快速机动的步骑炮配合。
然而,显然,对面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前日的展开,还是标准的乌龟壳。
而现在,则如同一团炸开的烟花。
直到这一刻,大顺这些年军改特化后真正的优势,才体现出来。
左翼步兵和骑兵的缠斗还在继续。
右翼的婆罗洲军镇募兵营,按照标准的连纵队机动阵型,以一种此前欧洲战场上前所未见的行军速度,迅速插到了孟加拉步兵的侧翼。
其正面的抽丁府兵,则以标准的营纵队战术,开始推进。
一个营在前面展开横队。
散兵在各个连队之前。
展开横队的营的两翼后面,跟着直接列层纵队的其余四个营。
这种战术的优点,是此时的连队火力是个扇形,所以排成营纵队突击,可以减少敌方步兵的阻碍。
依靠前排展开的营横队几次火力齐射,侧翼纵深展开的营即可直接发起进攻,撕碎对方的防线。
缺点当然有。
比如会被对方的优势火炮穿糖葫芦。
问题是,对方没有优势炮兵,大顺这边的炮兵绝对优势。
而且孟加拉步兵用的是火绳枪,其正面的火力密度,更差。大顺一个标准的旅级纵队也就是一个营横队,配四个或者六个营纵队其营横队正面所承受的火绳枪火力,也就相当于一个燧发枪连。
一千人的火绳枪横队,和一千人的燧发枪横队,是不一样长的。
而同样的三千人,以横队推进,和以营纵队推进的速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算是大顺军改的一种特化思路:即凡是我能打到的地方,那么我的炮兵一定占据优势。不管是西北、川西、南洋,亦或者殖民地、日本、朝鲜、琉球、安南、缅甸……不存在我能维持海军投送的地方,我的大炮会比别人少这种情况。
因为除了西北川南这些边疆区,但凡海军能投送,那么一定有制海权。有制海权却没有炮兵优势的周边可能的战争热点地区,并不存在。而西北川南这样海军无法控制的地方,大炮也肯定比对方堆得多,因为对方造不起大炮。
故而在这种特化考虑下,其实有缺点的纵队战术,成为大顺在会战中最喜欢的进攻方式。
简言之:炮兵优势、机动至上、阵型转换至上、重视最多旅团规模的战术配合。
线列兵对射、大兵团侧击为最下考虑,因为这对大顺来说真的是屠龙术,压根用不上。
战争不是斗兽棋,欧洲平原上会战大顺可能打不出这么花花;或者大顺的散兵和骑炮肯定顶不住冯·塞德利茨的骑兵冲锋;或者英国的110炮的风帆战舰单对单能把大顺的快速巡航舰打出屎来、而大顺一艘110炮的战舰都没有。
这或许可能是事实,但即便是,也是毫无意义的事实。大顺在欧洲战场唯一可能参与的陆战,也就是直布罗陀攻城战;而大顺的巡航舰也压根不可能去打英国的战列舰,只会在加勒比海到处抓船。
这就是大顺的军改思路和避开屠龙之技的战术体系特化。
于是,前几天行军如同乌龟、优势兵力展开却依旧像是防守反击乌龟阵的大顺军队,一旦爆发出其真正的优势,第一波攻击就撕开了孟加拉步兵的阵线。
前面的散兵在乱射之后,贴近到孟加拉步兵前面的营横队,在散兵的后面补了一轮齐射。
随后,两翼呈纵队的营,直接发起了冲锋。就像是一口烧热的刀,插进了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