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不住伤感万分。
许夫人幽幽道;“昨日我去宁王府看娉婷了,本以为她会长的像二妹妹,没想到竟然跟娘娘年轻时候那般相似。虽然娉婷没了孩子,但是宁王很疼她,也算是她的造化。”
秦皇后把茶盏轻轻搁下道;“音儿的确像我年轻时候,但她的性情还是随了二姐,好在她比二姐更通透。若二姐当年能通透一些兴许就不会——”
“这兴许就是她的命数吧,好在娉婷有娘娘教导,这孩子是个聪慧的,不会像她娘那般命不济的。”许夫人道。
秦皇后留许夫人在宫里用了午饭,姐妹俩有说不完的话,奈何碍于规矩在午饭后秦皇后只能依依不舍的看着许夫人出宫。
秦皇后亲自送许夫人出离中宫,人早已经消失不见了她还舍不得收回目光来。
红药忙提醒道;“娘娘,许夫人已经走远了,咱们回去吧。”
秦皇后道;“姐姐苍老了不少,可见这十年来她的日子过的不太好。”
红药道;“好在夫人如今也算苦尽甘来了,过些日子许大人回京必然会谋个好差事,夫人的两位小郎君也都出息了,往后啊就是她享福的日子了。”
被红药这么一宽慰秦皇后的心情好多了;“是啊,今后姐姐就开始享福了,许大郎明年下场若能金榜题名的话再寻个可心的儿媳妇,接下来就该含饴弄孙了。”
因为旱灾严重开封以及周遭的州县陆续涌入饥民,每天都有灾情告急的奏疏送到今上的御案之上。
半月之前今上已经下诏书减免今年和明年所受旱灾地区百姓的赋税,与此同时国库的粮食银钱陆续下拨到地方上赈济百姓。
每年朝廷要养百万计的兵,另外还得像辽国缴二十万绢和十万两银子,西夏国还时不时的挑起战争来,而宋的官僚系统颇为庞大,若不是灾年国库的银钱粮食也就刚好够用。
如今逢大灾之年知晓国库不充盈的今上以及三司的官员们那叫一个头疼。
朝堂上今上让大臣们对当下赈灾之事各抒己见,自然已经开始参政议政的端王和寿王等也不能闲着。
端王和寿王拿出的方案跟大臣们拿出的方案亦是差不多,那就是朝廷赈灾的同时鼓励拥有存量的大地主们把自己手里的粮食给拿出来。
赵元佑和康王在朝堂上一直都是沉默的,康王原本就对这些事情没有兴趣,赵元佑则有他自己的打算。
次日赵元佑就亲自给今上上了一道奏疏,内容自然就是跟赈灾相关的。
奏疏上赵元佑提出的方案主要有这么两条。
第一号召拥有存粮的大地主大商贾把粮食捐出来,根据所捐的数量给与他们相应的官衔。
那些坐拥良田美宅的大地主大商贾们对于一些虽无实权的官衔很是看重的,有一官衔在身就拔高了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在当地的威信也更上一层楼。
有一些大地主都设法化钱买个一官半职,而今不用他们花大钱,通过捐粮来得到他们想要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会有很多大地主大商贾们会纷纷慷慨解囊的。
赵元佑拿出的第二个方案就是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三年内百姓独自开垦的荒地国家不会收纳一份赋税。
老百姓手里的地多了自然就能存下余粮,如此灾荒之年也就不至于完全靠朝廷来救济。
除此之外赵元佑还拿出了关于重新丈量田亩的建议来,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地主大商贾以及冠龙贵族他们手里都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而他们拥有的土地数量跟每年所交给朝廷税负的数量是不成正比的。
譬如地主手里有一百亩土地,可他隐瞒了三十亩,如此以来国家就少征收三十亩土地的税负。
今上在看罢了赵元佑的奏疏后赞许有加,随即赵元佑就被传召御书房。
等赵元佑从宫里回到王府时已经夜幕降临了,王府各处都掌上了灯。
妙音等着赵元佑回来用晚饭。
吃罢了晚饭后妙音迫不及待的问;“父皇传唤你去御书房可是因为那份奏疏的缘故?”
“的确如此,一切跟我预想的一样,不过父皇会否采纳我的建议尚未可知。”赵元佑的眼睛亮晶晶的,宛如夜空最明亮的星子,因为这份奏疏他得到了父皇的格外嘉奖,他能明显感受到父皇对自己越发的欣赏了。
写那份奏疏妙音也有参与其中,在赵元佑看来妙音比自己重金聘请的那些幕僚们还让他受用。
妙音看到赵元佑如此有兴致她也跟着高兴;“不管父皇会否采纳你的建议,这份奏疏都会让你在父皇心里头增加了些许分量。接下来咱们就该开粥棚了,我已经让长安选好了开粥棚的地点。”
赵元佑道;“我看那长安很是伶俐,做事情也妥帖,不如把他调入王府当个管事,专门听你差遣如何?”
妙音道;“不必了,我觉得长安在外面更方便给我办事。关于实粥之事我还是得亲自出面的好,我知道你担心我的身体,但我已经没事了,外头也不太冷,我完全能吃得消。”
一听妙音要去施粥现场赵元佑忙摇头反对;“不妥不妥,你还在做小月子,听话,到时候我出面就是。”
妙音虽然不愿意依着赵元佑,但她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