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殖民部里面人员稀疏,部长大人回到办公室,副部长立刻前来询问结果如何。
部长大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着墙上的非洲地图。地图上不同色块表示着不同国家的殖民地,德国所拥有的殖民地和英国与法国相比真的不值一提。甚至连比利时的殖民地都无法比你。
正在看,就听副部长叹道:“阁下,1884年制定的规则,到现在已经过时了。”
这话让部长精神一震。是的,确定地图上局面的会议在20年前的1884年召开。召开地正是德国柏林。
1884年11月15日,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5个国家,连奥斯曼帝国都是其中一员。
柏林会议并没有邀请大周。一来是大周从未在非洲获取过殖民地,二来是英法极力反对大周参加这场瓜分非洲的会议。
1884年柏林会议时间长达104天,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自此确定了非洲当下局面。
在那个时代,德国根本没有殖民部。部长大人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从柏林大学毕业。德国外交还掌握在帝国宰相俾斯麦手中。
20年弹指一挥间,俾斯麦侯爵已经故去。世界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
1870年,德国陆军欧洲第一。1905年的现在,德国陆军依旧抱持着欧洲第一的位置,德国的工业也跃升为欧洲第一。甚至有达到英法两国工业总和的趋势。
殖民大臣知道副大臣的心思。1884年柏林会议的确让德国拥有了非洲殖民地,然而20年后的现在,德国是不是该拥有更多?
这次殖民大臣前去请教总参谋部参谋长施里芬上将,请教军事问题只是一个说法,真正请教的乃是德国总参谋部有没有能力确定非洲殖民地发生战争的时候,在欧洲获得胜利的可能。
殖民大臣最终把这次拜访的内容告知给副大臣。副大臣听到施里芬上将表示非洲殖民事务不要来添乱的说法,眉头微皱。如此不客气的态度……
想了一阵,副大臣问道:“阁下。难道施里芬阁下是在暗示咱们,其实可以自由行动么?”
殖民大臣摇摇头,“别忘记,施里芬阁下要不了太久就要退役了。”
副大臣恍然大悟。施里芬上将的确要退役了,殖民非洲又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这次试探只是想看看总参谋部有没有自己的非洲战略。现阶段能确定的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政策。
正在聊着,有人送来了一份东西。殖民大臣与副大臣打开一看,物件分两份,一份是英国书写,是《朝鲜救灾纪实》。另一份由德文写成,是在朝鲜的德国记者所写的记录内容。
这年头靠手打,整出一份几万字的东西可不容易。部长与副部长都很想看看大周在朝鲜的经营。就暂停了谈论,部长在前,副部长在后,拆开了本就没装订的文稿,看起德国记者写的救灾记录。
《泰晤士报》记者用的是大报那种风格,叙事层次分明,诸多分析上很是独到。给人考虑的空间。
德国记者则显得刻板冷清,但是记录内容细致准确。德国记者看到的实事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差不多,大周的救灾并非敷衍了事,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冷酷。
英国记者的报道中,对于救灾粮食的描述就非常有技巧,‘几个硕大的红薯旁边放了两个马铃薯’。
‘食物配合的酱料,是用长出霉菌的豆子与捣碎的西瓜瓜肉混合在一起经过陈放与进一步发酵后制成的酱,颜色呈现出深褐的色泽。粘稠,并且散发出发酵物特有的气味’。
‘食物中并没有新鲜蔬菜,巨大的缸里面放入许多撕下来的卷心菜叶。用高浓度的盐水和辣椒混合成的浸渍汁水淹没,上面再放上沉重的石块,防止菜叶浮上来’。
……
这些描述很容易就给人一种比例失当,或者单靠直觉就生出的阴冷的色调感。
在德国记者的报道中,粮食分发的种类就是另外的风格。大周的救灾人员往来好几次,救灾粮以红薯、土豆、大米为主。每一户灾民还得到了每个月十颗大白菜或者卷心菜。
除此之外,为了补充盐分。大周救灾人员还提供了盐水泡蔬菜与豆瓣酱这种东方传统酱料。灾民们可以用烤土豆或者烫熟的白菜叶蘸着豆瓣酱吃。
总之,每一户灾民得到的食物并不能让他们吃的满嘴流油,却也能够满足灾民熬过这个冬天的需求。
大周部队除了向灾民提供救灾粮,还帮助灾民回到故乡。在德国记者抵达朝鲜的时候,朝鲜南部各城市挤满了灾民,灾民们挤在冰冷的窝棚内挣扎求生。
一个月的时间,灾民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大周救灾部队的安排下回到故乡家中居住。维系着灾民生存的粮食物资运输,靠大周军队建立的物资发放系统维持。
德国记者随着大周军队到了十几个受灾的村落。那些灾民住在简陋陈旧的茅草屋内,茅草屋虽然阴冷,却比城市内的窝棚好太多。
灾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救灾粮食能否按时分发。而大周军队正以惊人的组织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