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目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再说“性灵说”,那么所谓的性灵说究竟是怎样的事物呢?”
“一方面,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强调表达人之性情,就是说不要无病呻吟,要真挚。”
“我们有一个词语叫做愈痴愈真,也就是说你越真越好。”
“同时,在表达自己的性情的时候,性灵说特别的强调“灵动”这两个字。”
“简单的来形容一下的话,就是说,要在兔起鹘落之间,在一瞬间,就要把它给抓住。”
“通过以上的这两点我们来袁枚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有的时候听着这个歌曲说“一夜摇荡声不定”,就知道是在船上。”
“因为曲子传过来的时候,是一种摇摆的,因此就能够断定这个曲子是在船上发生的。”
“再比如就是这首《所见》当中的小牧童,正在歌声振林樾,骑着牛缓缓行进的时候,忽然之间就闭口,为的就是“意欲捕鸣蝉”,生怕自己的歌声惊扰了树上正在鸣叫的蝉。”
通过孙老这一番言简意赅的解释之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不仅对性灵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这首《所见》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随着孙老声音的落下,林江话音一转,将话题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袁枚先生和赵翼以及蒋士铨三个人,被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是清朝文学性灵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先生提倡诗歌当中要有真性情。”
“同时,先生也不问学识和社会地位,甚至是忽略性别之间的偏差。”
“总而言之,在先生的眼中,无论是微小的青苔,亦或者是华贵的牡丹,都有着同样的生命力和美感。”
讲到这里,林江微微的停顿了一下,随即缓声的吟诵着袁枚先生的另外一首诗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很明显,袁枚先生的这首诗当中所描写的事物,就是对林江方才所说的内容的概括。
亦或者说,林江方才所说的内容,就是对这首诗的剖析,就是对这首诗歌的展开。
同时,这也反应了袁枚先生的一种思想状态。
“在随园当中居住的这些时光,袁枚先生开始了自己近五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
“在到了先生晚年的时候,由其亲自编辑的《随园诗话》刻行之后,便使的随园名声大震。”
“一时之间,当时的很多文人学者,如云而至随园,都想将自己的作品,录入到先生的《随园诗话》当中。”
“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请孙老给我们讲一下,《随园诗话》这部书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影响。”
看着一旁的孙老,林江面带笑容的邀请道。
“说起来,《随园诗话》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甚至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轰动”这个词语。”
“因为袁枚先生本身在文坛当中的地位就比较高,而且在乾隆年间也是三大家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写诗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先生的评价,说到这里,就可以来说一下《随园诗话》了。”
“如果翻来这部书籍,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书当中,实际上在每介绍一首诗歌之后,先生都会做出一个评价,这首诗写的好或者不好,好在哪里,又不好在哪里。”
“试想一下,按照先生在文坛当中的地位,能够得到他的评价,对于很多的文人墨客来说,自然是觉得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因此在我看来,《随园诗话》能够造成这样的影响,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个必然事件。”
“而且,这的确也是一部特别需要值得重视的文学作品。”
“一方面,在这部作品当中有诗学方面的观点,比如说先生所强调的真性情。”
“可能大家还不明白先生的“真性情”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一首诗歌是要自己有觉得不吐不快的这种情感才写的,所以先生说“诗,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千万不要有敷衍”。”
“另一方面,还特别的强调自我生存的独特性。”
“而且先生本人就是属于那种,我写的诗要是我,我的生活要按照我的想法来,所以先生说读诗可以读,但是不要仿,读诗就是将彼来,是觉得别人写得好,可以拿过来,而仿诗就是把自己送过去。”
“因此,在《随园诗话》当中,先生就特别的强调创造,强调一种对生存的思考。”
“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在某中意义上来说,完全能够达到哲学的层次。”
听着孙老的一番讲述,虽然说,对于很多的观众来说,仍然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之中,但是根本就不妨碍他们对《随园诗话》,对袁枚先生的钦佩。
而对于那些有文学基础,或者本身的专业就是在这个方面的观众来说,孙老的这一席话,就像是醍醐灌顶一般,让他们猛然顿悟。
随着孙老声音的落下,林江紧接着说到。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随园诗话》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诗歌理论领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