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这首出自袁枚先生的诗歌,简而言之的将自己前半段人生当中的一些大事全部囊括在没。
随着林江话音落下,孙老在一旁一边点着头,一边缓声的说道。
“除此之外,袁枚先生从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对文学的领悟力。”
“所以,先生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读《离骚》,《长门赋》等等文学作品,并且说自己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恍若读过”。”
“也就是说,在先生小小年纪接触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仿佛之前读过一般。”
“总而言之的说,在先生生命当中仿佛是有一种潜质一般,是和这些文学作品想通的。”
孙老所说的这番话,咋一听没什么,只不过是在诉说袁枚先生的“天才”之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等到这番话被万千观众听到耳朵之中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味道,竟然加上了些许的玄幻的色彩。
就在万千观众在评论区当中打出的言论越发的玄幻的时候,林江继续缓声的说道。
“敷文书院,也就是今天的万松书院。”
“这里曾经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的地方。”
“在雍正十二年的时候,才刚刚十九岁的袁枚先生,被推荐进了杭州敷文书院读书。”
“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要得益于雍正皇帝所推出的一项选贤举能的新政。”
“当时,每个省份需要推选出一省当中,无论是文章,亦或者是行为都非常优秀的人才来到书院学习。”
“于是,品学兼优的袁枚先生轻松入选。”
讲到这里,林江微微的停顿了一下之后,继续说道。
“随后,在袁枚先生二十岁这一年,再一次的被举荐到京城,参加乾隆元年的博学宏词科考试。”
“当时的袁枚先生,请所有参与这场考试的考生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由此名满京城。”
讲到这里,屏幕之前的一些观众不由得有些疑惑了起来,不断的在评论区当中询问着。
“家人们,这个博学宏词科考试,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的考试啊?具体都会涉及到什么方面的内容?”
“我只知道,博学宏词科考试,又被称作是博学鸿儒科。”
“楼上说的没错,只不过这个考试是正规的科举考试之外的一种临时性的考试,也算是当时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了。”
“清朝好像一共就只有两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一次是在康熙年间,另外一次也就是袁枚先生所参加的乾隆元年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了。”
“原来这个考试仅仅只有两次啊,我还以为和科举考试一样,每隔几年就会又一次呢!”
“其实林江说的比较笼统,在当时参加这个考试的人数一共是有两百多个人,而先生因为只有二十岁,是所有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因此非常的引人注目。”
随着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在评论区当中的讨论,众人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博学宏词科考试”究竟是怎样的一中考试,同时也明白了这个考试的机会究竟是有多么的宝贵。
就在万千观众讨论的时候,林江仍然在介绍着。
“在此三年之后,袁枚先生在乾隆四年的时候,参加殿试,被钦点为第二甲,第五名。”
“连中举人,进士的袁枚先生,自然是风光无限,内心当中豪情满怀,并且赋诗言志。”
说到这里,林江微微的吞咽了一下口水,随即缓声的将袁枚先生的这首诗歌吟诵了出来。
“一声胪唱九天闻,最是三株树出群。”
“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随太史看祥云。”
耳朵当中听着林江吟诵的声音,眼睛则是看着出现在屏幕之中的这首诗歌。
不知道为什么,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竟然在这首诗歌当中,品尝到了些许“凡尔赛”的味道。
“可以说,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袁枚先生的人生就已经达到了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最高的境界。”
“朝考入选庶吉士,进入到清代士子们梦寐以求的翰林院。”
随着林江声音的落下,一旁的孙老缓声的补充到。
“在翰林院当中学习,就使得一些人有机会成为编修,或者是留在翰林院当中。”
“除此之外,一些人更是直接的六部,就是说,六部的选拔官员就从翰林院当中进行选拔。”
“再一种情况,就是可能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被派遣到地方上做官。”
“所以总而言之,进入翰林院,就相当于是进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当中,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平台看作是国家储备人才的一个平台。”
“尤其是官员的铨选,我们能看到的很多人其实都是翰林院出身的。”
“而且,袁枚先生当时进的是庶常馆,是一位庶吉士。”
“之所以会是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袁枚先生还非常的年轻。”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那一年,选择进入庶常馆,成为一名庶吉士,不仅仅只是考虑到他们的考试成绩,还有年龄的成分在里面,甚至是考虑到了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