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都市言情>穿越古今:我,对话历史先贤> 第597章:东风不与周郎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7章:东风不与周郎便(1 / 2)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想必,这首诗当中的最后两句,我们的观众定然是非常熟悉的吧?”

冲着镜头微微的笑了一下之后,林江再一次的将节目拉入到了“林老师的课堂”之中。

“我们说,杜牧先生特别喜欢使用“翻案法”这样的手法来写诗。”

“所谓的翻案法,就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一种创作手法。”

听着林江的一番解释,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仍然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

换言之,方才林江仿佛是解释了,但是仿佛有没有解释这样的感觉。

仿佛是明白此时万千观众的所思所想一般,紧接着林江话音一转,针对这首诗当中的内容进行解释。

“我们都知道,周瑜在赤壁之战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周瑜之所以能够成功,里面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里面的。”

“但是,对于杜牧先生来说,周瑜的成功,完全是一种偶然性的,也就是说存在很多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如果当时赤壁之战的时候,天公不作美,那么些一场战争完全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结果。”

“而杜牧先生之所以用翻案法来写这首诗,之所以会在这里提到周瑜,主要是想表达怀才不遇的观点。”

“换言之,周瑜在那种时候都能够有机遇,而我杜牧则是没有任何的机遇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听到这里,对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来说,虽然他们很难用需要将什么是“翻案法”讲述出来,但是基本上是理解了的。

“可以说,在这一首《赤壁》当中,杜牧先生的怀才不遇,他是借助其他的情感,比较隐晦的将这一点表达出来的。”

“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是杜牧先生的个人性格,以及先生在诗歌艺术上的一种比较独特的体现。”

讲真的,在当初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还真的没有在意这一点。

直到林江在节目当中清楚明了的指出来之后,万千观众这才对这首诗有了崭新的认识。

“在公元851年的时候,此时的杜牧先生已经四十九岁,就在这个时候,先生接到了朝廷的一封调令,重新返回长安,担任吏部考功郎中。”

“同时,这也是先生最后一次路过南京。”

“一年之后,杜牧先生在自己的长安老宅之中病逝,终年五十岁。”

随着林江声音的落下,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都清楚,杜牧先生的这一生就这样走完了。

“在先生临终的时候,他让自己的家人将自己这一生所写的稿子全部拿过来,并且直接一把火完全烧了。”

“所有的诗篇,也就仅仅只是留下了一两篇而已,其余的全部都付之一炬。”

“在听到这一点的时候,想必观众朋友们都觉得非常的可惜,但是这对于杜牧先生来说,却是反应出来了他性格当中的另外一点。”

“通过这一点,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杜牧先生对自己的抉择是非常的严格的。”

“换句话来说,之所以会留下一两篇作品,只不过是想让那些能够称得上是精品的作品流传下来。”

随着林江声音的落下,屏幕之中不断的有一种悲伤的背景音乐流传出来。

再这样的背景音乐之下,林江缓声的吟诵着一首诗。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纵观杜牧先生的这一生,他生于晚唐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但是,当时的政局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定的。

只不过,唐朝所给人的那种大气的感觉,此时已经一去不复回了。

所以说,杜牧先生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当时唐朝的状态,先生的那些诗歌艺术,也契合了当时唐朝整体的艺术氛围。

唐诗,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整体的风格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也正式因为这种变化,使得后来新兴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词,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如果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用上了“生不逢时”这样的字眼,就已经让人有一种非常悲怆的感觉了。”

“如果再加上一个“天不假年”的话,更是让世人有一种情何以堪的感觉。”

“在一些人的眼中,杜牧先生的这一生是俊朗豪健的,是风流倜傥的。”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种夜夜笙歌,在这种把酒言欢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一种悲凉,一种生不逢时,抱负难抒的悲凉。”

讲到这里,林江微微的停顿了一下。

紧接着,他换了一种语气缓声的说道。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张好好诗》当中的张好好?”

处于悲伤状态当中的万千观众,在听到林江这番话的那一瞬间,微微的愣了一下,不知道林江在这个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