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不断的讨论的时候,林江的声音在经过微微停顿之后,再一次的响了起来。
“公元828年二月份,此时已经二十六岁的杜牧先生,参加了在东都洛阳应进士举,并且以第五名的成绩及第。”
“在闰三月,杜牧先生回到长安之后,又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的成绩,登科。”
听着林江的这一番讲述,屏幕之前的部分观众只觉得自己听得有些云里雾里的,不知道林江在说一些什么。
换言之,对于屏幕之前的部分观众而言,林江所说的每一个字他们都能听得懂,但是连接在一起,竟然就像是在听天书一般。
“那个啥,有没有哪一位家人能够解释一下,林江刚才的这一大串,究竟是在说些什么啊?”
“其实很简单,就简单的把它当作是说,杜牧在二月和闰三月的时候,分别参加了两场公务员考试,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楼上的这个解释,真的是通俗易懂啊!”
“哈哈哈,公务员考试,也算是差不多的意思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明白了,这样一说瞬间就秒懂了。”
“也就是说,杜牧先生在这两场考试当中,最终都是榜上有名的。”
在看到一位观众在评论区当中的通俗易懂的解释之后,那些有些迷迷糊糊的观众瞬间恍然大悟,而对于那些本身就知道什么意思的观众来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搞笑的事情一般,不断的在评论区当中大笑着。
“在那个时候的唐代,有雁塔题名的风俗。”
“也就是说,新中的那些进士,会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及第的时间等一些重要的信息,都题在大雁塔上面。”
在听到“雁塔题名”这四个字的一瞬间,在联想到长安城的时候,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瞬间就想到了大雁塔。
大雁塔,对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反而是非常熟悉的,作为国内有名的旅游景区,甚至不少的观众还曾经前往西安去参观过。
但是,他们早早没有想到,大雁塔在唐代的时候,竟然还发挥这这样的一种作用。
“除此之外,关于杜牧先生中举的事情,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然而,林江很明显没有想要在“雁塔题名”这件事情上多加赘述,话音猛地一变,缓声的硕大的。
“相传,当年杜牧先生的《阿房宫赋》一出,大家立刻就明白,这名门望族的杜氏家族,又有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出现了。”
“于是,众人争相前来,希望能够和杜牧以及先生身后的杜氏家族攀上交情。”
“甚至,就连大学博士吴武陵,还特意的找到了当时的考官,要给杜牧先生第一名的成绩。”
“早早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考官已经把第一名到第四名的名额,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早就已经安排出去了。”
“因此,只能给杜牧先生安排一个第五名。”
“谁能想到,在最终的成绩当中,杜牧先生还真的以第五名的成绩及第了。”
听着林江的这一番讲述,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面面相觑。
“虽然但是,我相信这第五名的成绩,绝对是杜牧先生凭借自己的实力得到的。”
“肯定的啊,《阿房宫赋》啊,这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啊,完全能够拿到第一的好不好。”
“如果那位考官没有走后门的话,这第一肯定是杜牧的。”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大学博士的行为有些多余了。”
“楼上这可就说错喽,对于我们来说,吴武陵的行为可能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但是人家的本身目的可是要攀交情的,要不然又怎么会有这样的传说。”
一时之间,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不断的在评论区当中,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出来。
“在杜牧先生中进士不久之后,当时的先生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因此,就和自己的一些朋友,去长安城外,终南庵附近去游玩。”
“有一个老人就问他们是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介绍自己是在旅游的,并且介绍杜牧先生说,这就是年少有为的小杜。”
“然而,这个老人的反应确实出乎众人的预料,冲着众人说,自己并不知道谁是杜牧。”
“一时之间,这一位老人的反应让杜牧先生非常的失落,于是便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院当中。
“两位老师,杜牧先生的写一首诗,究竟是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呢?”
随着林江吟诵声的落下,一位年轻的专家学者,看着孙老和老张缓声的询问道。
“其实很简单,先前林江就已经提到过了。”
“可以说当时的杜牧先生正处于春风得意之中的,这一点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会这样的。”
“然而,这一位老人的一句「未曾耳闻」,对于杜牧先生来说,就像是一盆冷水瞬间就浇到了自己的头上一般,自然是无比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