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能不能给我一株稻子?”
再说这话的时候,宋应星先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小心翼翼的态度,生怕袁隆平不答应。
“没问题。”
相反,袁隆平先生无比爽快的答应了下来,随即直接动手将一旁的那株稻子拔了起来,亲手交到了宋应星先生的手中。
看着自己手中的这株稻子,宋应星先生就像是如获重宝一般,视线就像是粘在了这株稻子的身上了一般,久久没有移开。
“我还有工作,你们慢慢参观。”
看了看林江和宋应星,袁隆平先生缓声的说道。
“这些袁院士,您多保重!”
微微的笑了一下之后,林江赶忙说道,
然而,反观宋应星先生,他甚至都没有察觉袁隆平先生的离开。
仿佛,此时此刻,在宋应星先生的眼中,或者在他的世界之中,只有自己手中的这株稻子。
“也要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三百年后的“天工开物”,这是我最想要看到的。”
片刻之后,宋应星先生终于回过神,无比郑重的看着林江,缓声的说道。
“说起来,我们还要谢谢您。”
“为我们后世之人留下了这部《天工开物》。”
“您的书后来流传到了国外,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几种语言。”
“被世界誉为“华夏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听着林江的这番话,宋应星先生脸上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起来。
“太好了!”
“天下人能够衣食富足,梦想成真了!”
“我也没有任何的遗憾了!”
随着话音的落下,宋应星无比郑重的向林江作揖。
“宋先生,请您放心,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这番话,不仅仅只是林江或者后世之人对宋应星先生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几亿的华夏人一直在努力的一件事情。
而宋应星先生,对于林江的这番话,没有任何的怀疑,通过她今天所看到的有关后世的那一切,他有绝对的信心,相信林江这番话定能成为现实!
微微的点了点头之后,宋应星先生手中捧着那株水稻,缓缓的行走在那条时空通道之中。
“天下富足,禾下乘凉,了不起,了不起啊!”
随着宋应星先生身影的逐渐消失,这句话不断的在众人的耳边滚滚回荡着。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全书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
《天工开物》在对华夏古代各项技术的系统总结之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被称之为“华夏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过去的时光叫历史,过去的事情叫历史。”
“华夏五千年发生了多少事?”
“大事,小事,要紧事,无关紧要之事。”
“华夏五千年出了多少名人。”
“恶人,善人,伟人,罪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着林江这标志性的声音的响起,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知道,一周一次的历史穿越之旅就要画上句号了。
回顾这一期节目当中他们所看到的内容,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慨万千,有无数的念头不断的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浮现。
无论是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乃粒》,亦或者是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乃服》,更或者是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佳兵》。
以及宋应星,宋应昇,涂绍煃这些与《天工开物》有些密切关联的名字。
都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每一个观众的脑海之中。
除此之外,更让人们为之动容,亦或者是将其作为自己接下来奋斗目标的是林江的那句话,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院当中。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随着节目的结束,孙老看着屏幕之中那道宋应星先生的背影,缓声的说道。
“在节目结束的时候,宋应星先生穿越到后世,手里接过袁隆平院士的那株超级稻的时候,真的非常的让人动容!”
除了孙老之外,在场的那些年轻的专家学者,也无比动容的说道。
“对,我也是十分的感动,也很受鼓舞。”
“几千年以来,华夏民族一直都把重农固本,当作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一代代人殚精竭虑的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就是为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顺着孙老的那番话,老张缓声的说着“农业”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究竟是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就算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农业自始至终,也仍然是一个国家重中之重的领域。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浩如烟海的科技典籍的积累,比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所著的天文学著作《灵宪》,还有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这类科技著作。”
“他们都是华夏科技史的一个有一个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