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六次落第,但是却看尽了这世间的万事万象,民生百态。
而在这十六年的时间当中,宋应星先生得以深入市井之中,求问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实用知识。
他们为了考取功名,奔波了十六年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好好的尽孝,宋母也已经年高多病。
随着旁白声音的落下,宋应星和宋应昇两兄弟,缓缓的停下了步伐,不约而同的转身,相互对视。
“我愿意回家去侍奉母亲,但是家境确日益艰难。”
“我出来做事,在京城候职。”
“我正好回家,整理笔记,编撰书稿。”
“有劳兄弟。”
“辛苦兄长!”
二人相互作揖,随即宋应星先生微微的候退了几步,下一秒,宋应昇先生的身影逐渐的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线之中。
就这样,兄弟二人就此“分道扬镳”。
宋应星先生,则是回到了家乡之中,一边照顾年长的母亲,一边整理笔记,编撰书稿。
而宋应昇先生,则是留在了京城,以便能够通过努力,缓解家中的家境!
“十六年的时间啊,就这么一晃,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六年?”
“这么说的话,宋应星先生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前往京城考取功名的,而宋应昇先生,则是三十八岁的时候。”
“不过,这样的兄弟之情,的确是让人羡慕。”
“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自己考取事业编制的过程,前前后后,已经三次没有考上了,年龄也在逐渐的增长,真的不知道接下来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楼上,如果自己坚定了这条道路的话,就坚持下去,如果有其他的选择,不妨转身,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这一段,看的真让人感慨啊!”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的书生,为了一个功名,奔波在家乡和京城之间。”
看着屏幕之中的画面,万千观众在这一刻新生感慨,甚至不少的观众,从这一段节目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院当中。
“六次科考不第,整个过程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宋应星先生也从青年步入了中年。”
“是啊,这一段节目,看的的确是挺让人感慨的。”
偌大的会议厅当中,随着屏幕的转换一些年轻的专家学者无比感慨的说道。
“是的,虽然每一次会试,宋应星兄弟二人都是落第而返,但是对于宋应星先生来说,却又是满载而归。”
缓缓的点了点头之后,老张缓声的说出了这番话,
一时之间,整个会议厅当中的年轻的专家学者,不由得陷入到了思考的状态之中。
要知道,六次会试落第,这绝对一种失望,为什么老张会说是满载而归呢?
“正如宋应星先生所说的那样,「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在方圆万里当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耳闻眼见。
“没错,在明朝的时候,社会政治情况并不是太好,但是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充分的。”
“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其实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于是便进入到了一种总结的时期。”
“而宋应星先生,脑海之中不仅仅只有科举整件事情,而是有些老百姓。”
缓缓的点了点头之后的,孙老继续说道。
“其实,宋应星先生自己也认识到社会财富,来自于工农业的生产,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中,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的。”
“所以说,宋应星先生的选择,实际上是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的,是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的一些知识和学问。”
“但是,恰恰因为这样,宋应星先生最后写成了这样的一本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随着孙老和老张的共同谅解,整个会议厅当中的这些年轻的专家学者,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说,宋应星先生六次会试落第是一种满载而归的过程了。
就在历史研究院当中的众人讨论不断的时候,画面之中,镜头缓缓的回到了林江和老年宋应星先生的身上。
“那个时候,功名一无所获,实用之学,却是满载而归。”
再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宋应星先生的神情之中,不仅没有任何的遗憾,反而充满了高兴。
“先生,您可能不知道。”
“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后世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不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了。”
“但是,您的实用之学,一直都在造福后世。”
听着林江的话语,宋应星先生的脸上逐渐绽放出来了一抹笑容。
虽然,宋应星先生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考取功名是多少人心心念念的一件事情,
既然会参加会试六次,就足以证明当时宋应星先生心中的所思所想了。
“你啊,说话总是会宽我的心。”
看着林江,宋应星先生的神情之中,充满了无奈的神色。
“这些话,要是让家兄与绍煃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