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间,陈苗苗已经里里外外将房子都逛完了。
房子一共两进半,最后一进只有半拉院子,另半拉是一个小花园,延伸到二进和三进的西边,就显得比较宽阔了。第一进比较开阔,看手稿记录,之前陈二老爷夫妇就住在这一进。因着此缘故,陈苗苗空了正房出来。两边是东西两厢,陈苗苗让林伯和他两个儿子住了东厢,两个护卫住了西厢。
陈苗苗自己住了第二进的正中,石榴跟着陈苗苗住在耳房。因着人少,林婶暂时住在第二进的东厢,算是撞个胆。而林伯在这里来了之后买了个粗使婆子,就住在第三进的后罩房。至于第二进的西厢,陈苗苗就设成了书房。
分配完房间,陈苗苗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但是她还没来得及去琢磨到底是什么,林婶就进来问陈苗苗想要吃些什么。陈苗苗一瞧天色,居然已经是晌午了。
她立刻忘记了本来就没想起的事情,去了厨房。
来之前有多充满期待,在推开厨房门时,陈苗苗就有多失望。估计之前的人也不怎么在意,烟道也没好好弄,墙壁上方都被烟熏得黑漆漆。灶台上厚厚一层灰,关键是一抹还抹不掉,下面全是油。锅底厚厚的一层油垢。房梁上全是蜘蛛网,地上踩上去也黏糊糊的。角落不知道堆了些什么东西,破破烂烂的像是一座垃圾堆。
这样的厨房,就算是能做出来饭,陈苗苗也不敢吃啊。于是她咬咬牙,大手一挥:“出去吃吧!我请客。”
大华的风气有些类唐,男女大防并没有那么严,据说京城的高门贵女也是常年在外骑马逛街的。倒是离京城越远的地方,越是传统,有些人家不愿让女子抛头露面,就连丫鬟也是不许见外男的,比如陈家。
石榴自打四五岁上被陈家买了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出来逛过街。出门的时候,她下意识地朝陈苗苗挪近一小步,整个人仿佛绷紧的弦,竟比旁边的陈苗苗还紧张。
陈苗苗也没拦着她也没说她,横竖街上的女子那么多,她久了也就习惯了。
虽是冬日,但阳光不错。陈苗苗没让乘车,打算认认路,也熟悉熟悉这里的情况。
临城以前是大华太/祖的起兵地,曾经一度被选为京城的候选地。但是因为当年这里只是一个小邑,要建起来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故而没能成为京城。但是这百年来,这里从邑变成了城,如今已经熙熙攘攘,人口众多。正是因为这样的繁华,所以才能吸引来晴空书院的办学吧。
临城是临水的城市,水陆都发达,又地处大华中心,故而南北交融,东西交汇,美食多种多样,卖羊肉泡馍的旁边是卖酒酿园子的,口音也是各式各样。陈苗苗一路走来,默默计算了一下,做吃食生意的真不少。
陈伯早来几日,早已打探好了,带着众人来了临城最大的街上。陈苗苗想起魏夫人那封信,特意寻着方位瞧了一眼那铺子,见是个绸缎庄,上下两层楼,十六扇门的大铺子。人来人往,显见得生意十分不错。
陈苗苗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打算进去,由着林伯引着去了斜对面的那座醉仙楼。这是一座三层的酒楼,门面不如绸缎庄,但也是人声鼎沸,晌午也基本上坐得七七八八。
进去先感觉到一股热意。陈苗苗环绕一圈,一楼大堂设了十二桌。菜式是用水牌写了挂在墙上的,上面还标了价钱,看上去价格还算是公道。只是林伯他们怎么也不肯跟陈苗苗一桌坐,为了让他们自在些,陈苗苗只能忍痛带着石榴单独坐了一桌,让其他人坐了一桌,不必拘着自己点菜。不过她心里在默默打算以后要好好改改他们的某些观念,毕竟她是要创业,而不是想要当高高在上的小姐。
很快菜就上来了。陈苗苗夹起一筷子清炒土豆丝,刀工不错,口感爽脆,火候也不错,但是也就是个不错,没有特别惊艳。其他菜也都是差不多的感觉。而这里虽然临水,但是他们做鱼的手艺就很传统了,除了清蒸和红烧,也就是鱼片粥了。总体是不错,但是,全是常见的菜和做法,多了匠气,少了些灵性。
陈苗苗开始觉得菜还不贵,但是当结账的时候,她粗粗算了一下,就这么几个家常菜,堪堪吃饱的水平,一个人竟然要五六十文。这里的菜价这么贵吗?
从醉仙楼出来,陈苗苗让林伯领着直奔集市而去。大华分早晚市,早市人一般很多,而晚市大多是卖些手工艺品等,也有些人卖菜,一般晚市会比早上菜价要贵些。
陈苗苗径直走到卖土豆的小摊面前,一问价格,土豆一斤四文钱。大些的土豆一斤大约四个。而中午吃的土豆丝大约就是两个的量,而这样的一份清炒土豆丝,醉仙楼卖的是二十文。
旁边就是卖鱼的,因着临江,这里的鱼很便宜,大概七八文都能买一条三四斤的大鱼了。而醉仙楼的红烧鱼,定价是四十文。
所以,醉仙楼宰客,哦不,利润还是很可观的。陈苗苗心中有数,直奔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去。首先,她必须要在今天下午之内,把厨房收拾出来,否则,她今天晚上一定睡不着觉!
半个时辰后,所有人提着一大堆东西回家去了。一到家,陈苗苗就让人在院子中搭了一个简易灶,将一口旧锅支上,先用干草点燃,烧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