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皇帝这么说,李恪鼓起勇气继续说:“兴开盟事实上的主事人叫杨孝,此人为前隋蜀王杨秀之子,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杨广,曾预立蜀王杨秀为帝,但害怕无法驾驭杨秀,所以后来将杨秀及其子屠戮,但杨孝不知怎么逃了一条命,自此流落江湖,我大唐立国后,杨孝一直对朝廷心有怨恨,在江湖上纠集了一批绿林草莽,创立了兴开盟,此人很狡诈,为了显示拥有隋室的皇统正朔,暗中联络酅国公杨行基,以杨行基为名义上的盟主,他自己为副盟主。”
李世民点头称赞:“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前因后果能查得这么清楚,听说雍州刺史府正在侦办关于兴开盟的案子,你怎么不跟朕奏报?”
李恪一愣,颇显无辜:“儿臣奏报了,特意上了一份详细的奏章,一个月前就呈给父皇了。难道父皇没看到?”
李世民想了想,一个月前,正是洪州那边暴漏出诸多疑点,高季辅又回京奏报李祐在齐州种种不堪的时候,那时自己被洪州和李祐两头的事搞的心力交瘁焦头烂额,很多奏折没有及时批阅,确实案头积压了不少奏本。想想也不能怪李恪,便笑着安抚道:“奏折朕以后找到再来看吧,你且说说,案子的进展如何了?”
李恪侃侃而谈:“最先查到兴开盟,还是因为黄门侍郎刘洎遇刺一案,我们查出潜入相府的刺客是兴开盟的人,便顺藤摸瓜,找到了兴开盟在长安的几处秘密藏身宅,不过兴开盟很狡诈,我们在突袭时遇到了埋伏,官兵死伤了二十来个人,虽然第一次没有成功,但随后儿臣又加大了追查力度,并且通过一名绿林道的线人确定了兴开盟帮众的行动规律和藏身点,上个月已进行了一次突袭,击杀十三人,抓了九人,但不料那九人在狱中全部被人灭口,儿臣意识到刺史府内有人暗中勾结兴开盟,所以儿臣一边对刺史府内部进行排查,寻找隐藏的老鼠,一边继续派人密查兴开盟残党的下落,经过调查核实,兴开盟余孽分别躲在西市三家店铺内,两天前儿臣下令收网,行动还算顺利,当场击杀三十八人,只可惜只抓到三个活口,还都是重伤的,只审了一堂就都……”
李世民又问:“内部的老鼠找到了吗?”
“是司录参军卢兴宗,儿臣原本命人对其进行秘密监视,但没想到今日一早,监视者发现卢兴宗死于自家卧房,是服毒自尽,儿臣怀疑是有人杀人灭口,已命人去查了。”李恪欲言又止:“不过……据说……”
李世民说:“大胆的说,不要怕得罪人,朕替你保密,更会替你撑腰。”
李恪这才说道:“据抓回来的兴开盟帮众说,杨孝曾多次出入东宫,而且每次都能获得丰厚的赏赐。”
李世民的眼睛不自觉的瞪大了几分,嘴角也下意识的抽搐了几下,他本想骂人,但话到嘴边还是硬生生收住了:“这些江湖毛贼,是该好好清理清理了。”
李恪顺着李世民的话往下说:“父皇所言极是,我大唐政治清明,盛世方兴,眼下这等江湖帮派自然掀不起大风浪,但后汉之亡始于五斗米教和黄巾军,前车可鉴,邪教妖祟和江湖宵小若是结合,其危害不可小觑。”
见李世民点头,目光似有赞许之意,李恪话锋一转:“儿臣的想法,这等绿林流寇在当下而言不过是疥癣之疾,朝廷不用大动干戈,只需防微杜渐。江湖帮派若不管束必会贻害治安,要治理又不宜大举声张,一来声张反倒显得朝廷看重这些宵小草莽,徒长了这些恶贼的志气,二来暗中整治也免得臣民尤其是无知百姓惊恐震动,以免民间徒生流言,坏了朝廷治化教抚生民的大计。”
“防微杜渐……很好”李世民品咂着这四个字,饶有兴趣的说:“说下去。”
李恪早有准备,将这两天想好的说辞都说了出来:“防微杜渐,剿抚并用,攻心为主。只剿不抚,除恶不尽,只抚不剿,不能震慑奸恶。”
李恪见李世民频频点头,越发来了精神:“儿臣有三策献上:一是对有才学又不是死心塌地造反的人,要以招抚为主,将这类人征召到朝中为官或军中为将。领兵打仗的将领都知道,攻坚破城,如在敌方城内有内应,则再坚固的城池也唾手可破,让一部分人入朝为官,就给其他造反的人树了个榜样,让他们明白,只要跟着朝廷走,就是前程远大封妻荫子,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放弃造反,朝廷既免了劳民伤财,军中将士也免于征战死伤,一举多得。”
“二是对那些顽固死硬的造反分子,要全力征缴,让所有造反的人知道,跟着反贼走,唯有死路一条。但征缴朝廷不需直接出面,而应利用江湖势力,以江湖治江湖,因为江湖人士知道江湖人的想法和规矩,用黑道对黑道,借力打力,省心省力。”
“三是根除乱源,只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没人愿意跟着造反,圣人有言,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要朝廷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们就会跟着朝廷走,居心叵测奸恶之徒就算再煽动挑唆也是没用的。”
李世民越听越欣喜,不过他欣喜倒不是李恪这三项条陈可行,而是感慨这老三对政务如此用心,又处处为朝廷着想,从兴开盟一事上能举一反三,推想到朝廷大政,从大局着眼,又能在小处用心,这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