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风起长安> 304.长安局中局(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04.长安局中局(三)(1 / 2)

魏征能理解李世民此时的心态,他从袖中取出了自己一路上写出的关于洪州案件的万言奏章:“臣认为,洪州之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臣这样说,除了基于宜都王遇刺的疑点,还因为两个同样关键的问题,第一是王君范虽然被洪州百姓奉为青天父母,受百姓爱戴,但宜都王在突袭刺史府后,那么多洪州百姓,竟然在当晚就知道王君范被抓了,上万名洪州百姓竟然能在一夜之间聚集起来围攻刺史府。”说到这里,魏征故意顿了一下,因为他发现李世民的眼睛眯了起来,但眼中的寒光却越发的犀利,很显然,曾经统帅千军万马的李世民深知这里面的难度。

“第二,也是臣在跟凌云台的密使谈话后受到的启发,臣初到洪州,前往包围刺史府的百姓中间,提出要跟他们的首脑谈话,洪州百姓选出了十几名乡绅耆老,虽然谈判时那些族长耆老没有逼臣表态,但事后反复琢磨,当时他们口口声声不相信朝廷,不相信王君范会得到公正的对待,我若不做出不公正处置就不回京的承诺,当时很难收场,他们没逼我说话,但臣事后却觉得他们一步步将我引入既定的话题,让我不得不做出那样的承诺。后来,经凌云台的密使提醒后,我突然想到,那些出面跟我谈判的所谓的当地德高望重的耆老,谁能证明他们就是族长,就算是族长,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被人买通?”

李世民脸色极差,目光阴郁:“还有吗?”

魏征颇为惭愧:“这两点,也是臣在回京的路上才想明白的,惭愧,臣在洪州走访了那么久,竟然忽略了两处关键的问题,若是在洪州时就能想明白这些问题,或许还有机会调查验证,搞清楚这里面的关节。”

魏征继续说:“假如这二点被臣不幸言中,乡绅耆老有假或是被人利用,那么就可以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那就是洪州之事绝不是宜都王为了构陷王君范而设了洪州的局,因为就算宜都王能在京城找人假扮灾民,但他在江南绝不会召集那么多百姓围攻刺史府,将自己陷入不利之地,所以围攻刺史府的事,只可能是宜都王的敌人才做的出来。”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魏征虽然没有明说,但指向已经很明显了,谁会这么做呢,谁会从此事中获益呢,继续往下推论,结果会对太子李承乾极为不利,不管从任何角度分析,王君范贪污冒赈一事,故意做局引李泰入瓮者,除了太子,没有更合理的答案了。

“陛下,还要彻查吗?”魏征虽在提问,但问题已经不需要证实了,谁会对李泰恨的如此刻骨铭心,不惜设计精巧的连环计引李泰入彀,答案不用想也知道。

真的查下去,如若证明李泰是被陷害的,就一定会证明是太子在设局构陷亲兄弟,如果不查,对李泰又有些不公平,李泰虽然算不上无辜,却一定是受害者。但反过来说,李泰也并非完全无辜,因为太子这个局,正是巧妙的利用了李泰的夺嫡之心,李泰若不是存了算计太子的龌龊心思,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查王君范,也就不会上钩了。

查还是不查?

查,是为了还李泰清白,还是要证明身为兄长的李承乾手段卑劣陷害亲兄弟?

查,两个儿子肯定有一个有问题。不查,李世民又实在心有不甘。魏征看出皇帝的纠结,所以斟酌了片刻后,提出了一个相对迂回的办法:“陛下对宜都王的处置,是基于臣委托凌云台密使带回的密信,若能查出是谁调换密信,或许……”言外之意不用说,皇帝自会明白,或许还有转圜余地。

李世民眼前一亮,对呀,这也不失为一个两头权变的法子,不需要揪出是谁在幕后构陷李泰,只要能证明魏征的密信被掉包了,推说有人故意蒙蔽天子,就能以此名义还青雀一个相对的公道,恢复他魏王的爵位,这样不至于让李泰太受委屈,而且只要不继续往下查,便也能顾全了李承乾,免得天下皆知李承乾以龌龊手段构陷兄弟。

李世民赞许的看着魏征,说不上是感激还是欣慰,半开玩笑的说道:“这件事恐怕还得劳烦你老头亲自费心,你的为人朕信得及,所以朕只有全权委托你。”

皇帝的意思魏征听懂了,查还是要查的,不查明白,李世民实在不甘心,不管对手是枭雄还是霸主,不管面对多么艰难的处境,他总能在逆境困局中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荡平群雄扫平四方的一代英主,一生从未失败,怎会甘于被人蒙蔽,怎能容忍宵小之辈在他眼皮底下玩弄权谋手段?

至于查清后该怎么处置,那就是后话了。

魏征虽提出了迂回的建议,但他实在不想接手这个案子,因为查到最后终究是要牵扯出太子的,他不愿意看到李承乾因为此事越发失去圣心,更不愿意看到李承乾因此失去太子之位。

他想用不擅长查案的理由推脱,想让皇帝另行委派他人,但话到嘴边,突然明白皇帝为什么只让自己查了,而且是秘密查了,太子和魏王原本就各有党羽,很多朝臣暗中交通两人,所以朝臣中到底谁是李泰的人,谁又暗中跟太子走的近,一时之间很难辨别,若是派别人查,或许还没查,两人便知道了消息。

难怪皇帝说信得及我的为人了,因为我老头虽是太子太师,但一向不偏不倚,不会故意袒护太子,秘密查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