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风起长安> 242.谢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2.谢幕(1 / 2)

杀了这个逆子?李世民摇了摇头,光想想就下不去手。

李泰是他最心爱的儿子,从小便是儿子中最聪明的,也是学问最好、文辞最佳的一个,本来李世民确实对老四寄予厚望的,要不也不会允许其开衙理事招募宾客,也不会对其结交朝中重臣坐视不理,更不会让其进入武德殿读书,李世民承认,李泰所做这一切,依仗的这一切,都跟自己的宠爱和纵容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一开始就不给李泰留一点念想,彻底断了他的希望,或者如果一开始就坚决的让他就藩,如果不让李泰进入武德殿读书,或许李泰也就不会这么有恃无恐,也就不会出现今日的烦恼了。

不杀,那就只有废黜,这倒是个办法,但用什么理由废黜呢?平白无故,废黜亲王,不公布合理的理由,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没法给朝野一个交代。可是李泰这些事一旦公布,天家骨肉相残,兄弟阋墙,闹的天下皆知,世人怎么看自己?

你李世民自己靠着杀兄屠弟登了皇位,十几年后你的儿子有样学样,再来一遍你当年的戏码,重走一遍你当年的路,玄武门的惨状十几年后还要再上演一次。

难道李家就注定走不出宫门惨变的循环了吗?难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要以另外一个视角,另外一重身份重新经历玄武门的惨状吗?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通身寒意彻骨,不自觉打了一连串的冷颤,不行,不能让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也不能让朝野再看到兄弟相残的惨剧。

李世民独自想了两个时辰,内侍们见他一动不动,都不敢打扰,只得陪着干站着,当李世民站起身的时候,已经是天色将晚,夕阳已至。

傍晚的阳光照进殿内,落在御案前的金砖上,窗棂户牖上雕刻的重重图案,瑞兽、祥云、龙凤等等,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地面上纷纷留下细长消瘦的斜影,诸般阴影凑在一处,就像一出角色众多的杂剧。

李世民盯着这一出杂剧,轻轻叹息一声:“也到了该谢幕的时候了。”

第二天,一道诏书颁下。

王君范清廉爱民,施政有方,升任越州大都督府长史,仍留洪州刺史任上理事办差,另外赏赐黄金百两,绸布百匹。魏征亲赴洪州安民理事,劳苦功高,能识大体顾大局,赏黄金百两,领旨后立即回京述职。李泰在洪州办事不力,降黜为宜都王,回京闭门自省,不得与任何人接触。

诏书一下,朝中官员都懵了,因为这么奇怪的诏书很少见,诏书中的处置似乎有些前后矛盾,既然王君范是清廉爱民的,皇帝认可施政有方,又得了赏赐又升了官,那他原来私收田租贪墨赈粮的事就是冤枉的,朝廷就应该给他平反,应该明旨褒奖,而魏王对他的处置自然就是错的,就应该申斥魏王。

但旨意里既没提给王君范平反的事,也没有一句魏王处置不对的话。甚至对李泰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但要说对李泰没有处置,也不尽然,毕竟从正一品亲王贬成了从一品的郡王,但其中原因却语焉不详,只含糊笼统的说了在洪州办事不力,怎么不力却一句没说,更没提跟王君范有无关联,至于回来后该如何处置,也没说。只说让他回京自省,不得与外人相见。

至于魏征呢,得了识大体明大局的夸奖,也有了重赏,但是具体是怎么识大体,如何明大局,没人知道。

一时间,朝野官员都摸不清天子的意图,虽然议论纷纷,但讨论来讨论去,也没弄明白所以然来。

不过还是有一些有心人从诏旨中读出了一些滋味,因为诏书最末还有一句是,凌云台右将军房遗直,官复原职,案件有功人员,逐一论功叙保。

房遗直为什么官复原职?案件有功人员?哪个案件有功人员?是陈有方案件吗?还是洪州案,没说。

房遗直今天起的有点晚,得了明诏正式官复原职,昨晚他小小的放纵了一下,喝了几杯虾蟆陵的郎官清,直到日上三竿,房遗直方才起床。(所谓虾蟆陵,《唐国史补》记载: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

见房遗直醒了,夫人杜氏笑盈盈的打开食盒,端出一碗卯羹,笑着说:“估计你醒的晚,我命伙房炖的,刚炖好,可巧你就醒了。”

房遗直的夫人出身关中郡姓望族杜氏,不仅门楣不输房氏,而且知书达理,温婉体贴,所以二人婚后琴瑟和谐、相敬如宾。

(卯羹即兔肉汤。)

看着房遗直一口一口的喝着卯羹,杜氏笑着说:“小舅舅来了,在书房等了你好久了,我要叫你,小舅舅不让。”

房遗直一愣:“小舅舅?哪个小舅舅?”什么时候又冒出来个小舅舅?

杜氏一笑:“是母亲的堂弟,今科中了进士了,如今住在长安,等着来年吏部的铨选呢。前几天来过一次,正巧你当时进宫觐见天子去了,就没见上,今天他又来,却赶上昨晚你又喝多了,起的晚了,我劝他先回去,他说等等你就好,我说让他去见见母亲,他又不肯去,说已经见了母亲,单就等你。”

房遗直一听,既然是母亲的堂弟,那必是范阳卢氏的子弟了,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反感,虽然自家清河房氏也是郡望名门,但房遗直向来看不惯这些高门子弟,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