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点了点头,不胜感慨的长出一口气说道:“你先去整理下案情,朕这就召集宰辅重臣商议对策,你整理好了也去甘露殿,一同会议。”
李恪本想再说两句宽慰的话,但略一思忖,觉得此时还是少说为妙,便领命退下。
一个时辰后,李恪带着权万纪一同来到甘露殿,早已等候在殿门口的内侍副总管许德明见李恪前来,老远便一溜小碎步来到李恪身前,附在李恪耳旁低声告诉李恪,太子、晋王、三省宰相、凌云台的主官早已经进去了,他又尖又细的公鸭嗓子低声说话时有些怪里怪气的:“大家吩咐,吴王到了,不须通禀,直接进殿会议。殿下请随奴婢走。”
本来还面带微笑的李恪一听到李治竟也被召来会议,脸色一变,脸颊不易察觉的抽搐了几下,但随即便敛住心神,挥手示意权万纪跟在身后,尾随许德明进入殿中。
李恪进殿时,李世民正在认真听中书令长孙无忌讲话,见李恪进来,一摆手示意免礼,但李恪不肯将就,还是按规矩跪拜行礼后,才掂度着位置站到太子侧后,比太子稍稍靠后半个身位。
此时李恪才细听长孙无忌的话,但听了之后颇觉诧异,因为长孙无忌所说的,竟然与案情完全无关,是朝廷自立国以来就在施行的府兵制,长孙无忌声音高亢:“武德年间和贞观初年,朝廷战事频繁,府兵受朝廷征召外出
征战,战事刚结束,军中会立即将阵亡将士名册报于朝廷有司衙署,朝廷委派各地官府前往慰问,往往是将士尸骨还未运回家乡,勋爵赏恤已先行落实,福泽阵亡将士家属。有此激励,军中在籍将士和阵亡将士的乡里父老都能看在眼里,颇受感动,军中士气高涨,所以当年我唐军虽兵力不占优势,但将士用命,每临战阵往往能以弱胜强。但近年来,四方蛮夷争相归顺,边疆稳定,战事一无,马放南山,军中和各级官府也有所懈怠,边疆偶尔遇有战事,都只是小战即止,但阵亡将士的抚恤赏赉却迟迟无法落实到家中,长此以往,军中将士士气不振,风气颓萎。再加上历年来不断有奸猾之徒诈冒资荫,以致官多职少,冗员繁多,自然人浮于事,荒疏怠惰。”
(立国之初的统一战争中,唐军将士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李唐朝廷为了照顾他们的后人,就出台了恩荫政策,即阵亡将士的子弟会被优先照顾。李唐朝廷在任用和提拔官吏的时候,也会优先选用那些曾经在隋朝为官,具有仕途资历和从政经验的人,所以就经常有人伪造资历,企图走一条加官晋爵的捷径。上述这些现象就叫作“诈冒资荫”。)
李恪边听边感慨,长孙无忌留心政务能耐繁琐,真是能员,不愧受父皇器重,只可惜他是太子和魏王的嫡亲舅舅,心里向着太子和
魏王,不能为我所用。自己所能仰仗的,还得是这些在杨隋朝廷当过官的世家豪族。
正思量着,长孙无忌又说:“臣的建议,朝廷日后用兵,赏赉有功将士,以授永业田为主,少授甚至不受爵位官职,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官员进一步冗余,二来有功家属得到了永业田,传于子孙后世,子孙享受父祖福荫,既是对活人的激励,也是给死者的尊荣,同样可以鼓舞将士士气,一举多得。臣这一提议也是老生常谈,请陛下圣裁。”
李世民赞许的点了点头:“老生常谈也是有必要的,时时听听老生,也不忘了创业和治国的艰难。各位觉得呢?”
李世民刚说完,房玄龄站了出来,朗声说道:“我朝自武德七年始,颁行均田之制,赋税便计以租庸调收取,凡丁年十八岁以上者,授田百亩,百亩中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时朝廷收回,二十亩为永业田,传之子孙,也可买卖。也就是说,朝廷每授田百亩,国家可授之田实际就少二十亩。我朝如今虽人口只有三百万户,但贞观以来承平日久,百姓安居、生业日繁,户口还会增加,隋开皇年间,在籍户口最多时达八百九十万,我朝再有十年生聚,户口就算没有八百万,四五百万还是有的,三十年后,户口恐怕千万不止了,真到了那时,人口日增,地却已授完了,那新增的丁男怎么授田?连百姓正
常分发的田亩都不够了,赏赉有功将士的永业田从何处来呢?所以永业田赏赉抚恤有功将士,眼下看是好办法,但长期来说,终究还是不可持久。臣的建议,一来还是要裁汰冗员,将那些有官无职的杂官散官遣散,二来有功将士赏赉,还是以授虚爵为主,以示尊荣,同时朝廷为其发放现钱赏金,将士家属拿了现钱,到底是置地还是置办别的营生,总规是可以度日的。”他为相十几年,各项政务条款的利弊也是如数家珍。
李恪心想,这真是一个绝大的命题,说是朝廷最大的政治也不为过,两位宰相为此争执,……不对呀,父皇不是让整理案件吗,怎么杀人案子不顾,突然议起这个来了,这老皇帝的心思真难猜,搞不懂。但皇帝正全神贯注的侧耳听的入神,显然心思都在这项政务上,李恪断不能此刻打扰,便打定主意继续听,看看皇帝有什么主张。
李世民听完房玄龄的话,缓缓睁开眼睛,也不表态,扫视了众臣子,目光落在太子李承乾身上,缓缓问道:“太子,你有什么想法吗?”
李承乾被问的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