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冬去春至。
一年又一年......
时间过得飞快。
连续多年的忙碌,吴远中也更显成熟了。
果园去年就已经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
生产队里家家养蚕,蚕茧收入也越来越多;
这几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除了吃饱饭之外,人们对鱼类和肉类的需求也多了起来。
现在看来,鱼塘确实已经太小了,养的鱼供不应求。
甚至有某些公社的供销社,早早的就下了定单,鱼还没到捕捞的时候,就已经卖完了。
新旧两个猪场里,也分别养了母猪和肉猪。
怎样扩大鱼类和猪肉的产量,成了生产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是吴远中,去县里请了专家,指导他们在河边用网箱养鱼。
这种方式不用特意挖鱼塘,只需要利用河边较平坦的河道,放置网箱,或拦截一段水源。
然后放上所要养的鱼苗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优点就很多了,比如:
河里的水都是流动水源,水质好,不用引水排水。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
河里还有水草植物可以供鱼类食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投放饵料的成本,并且同样节省人力。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
梅雨季节的时候,河水暴涨,容易漫过网箱,导致鱼类逃跑。
还有就是如果在放置网箱之前,河里清理不彻底,万一漏网了比较凶猛的鱼类,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为放置网箱,在河道养鱼,不光需要水性好,还需要有力气。
所以卫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亮。
你别说,张亮完成的还非常好,他现在寡语少言,干活卖力。
跟劳改之前,简直像变了一个人。
很多事交给他,卫兰都比较放心。
养猪场里,早在两年前,就引进了肉猪。
那是在新猪场建好后,吴远中和李静萍他们经过商量,确定的方案:
现有的老猪场,还是以养殖母猪,繁育仔猪为主。
而新建的猪场,以肉猪为主。
吴远中联系了县畜牧局,引进了生长快,出栏早的国外洋白猪。
这些猪全都都是白色的,不挑食,出肉多,食量低,出栏快。
种种措施,相对缓解了生产队鱼类和猪肉供不应求的现状。
果园里,所有的果树明年就全部挂果了,徐华很有信心,也很有干劲。
生产队的各种多种经营,都做的风声水起。
酱油厂也在稳中增产,吕玉衡现在正带领着厂里的技术骨干,研发新的调味品。
他们虽然各自负责各自的这一摊子事,看起来毫不相干。
但他们每天晚上放了工,吃完饭后,都会在一起交流工作上的事。
你说说你的问题,他说说他的问题。
大家在一起分析研究,相互学习,相当于这一天工作的总结会。
这成了他们每天睡觉前的必修课,对他们几个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成长,益处很大。
连吴远中知道他们这个方法,也赞不绝口,想着怎么推广开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徐华和杨玉霞在一起的时候多了起来。
最先发现这个情况的,是李静萍他们。
因为这段时间以来,晚上总结会的时候,有时徐华和杨玉霞就经常借口出去。
徐华都是说去果园看看,白天有什么事没弄好。
杨玉霞呢,总是说自己要去谁谁家去家访,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最开始,大家也没在意。
后来,还是吕玉衡觉得不太寻常:
他们最近怎么经常出去,两个人虽然不一起走,但基本上徐华有事的时候,杨玉霞也会出去。
这天晚上,吕玉衡照例来到卫兰她们屋,找她们开总结会。
他发现杨玉霞不在,就有点奇怪的说:
“奇怪,每次徐华出去,杨玉霞也不在,不会是他俩背着我们单独出去了吧?”
吕玉衡这随口一说,李静萍和卫兰想一想:确实!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每次杨玉霞出去,好像徐华也都出去了。
既然他们心有怀疑,求证起来就好办多了。
估摸着他们该快回来了,卫兰、李静萍和吕玉衡就把屋里的灯熄掉,门关好。
然后三个人猫着腰蹲在生产队路口处的阴影里。
果然,等了一会隐约中走来两个人。
看那身形体态,不是杨玉霞和徐华还是谁!
他们进了路口,徐华停在那里,杨玉霞继续朝回走。
杨玉霞走过卫兰他们的藏身地点,又停了一会,徐华才开始继续走。
待徐华经过他们几个旁边的时候,李静萍突然跳出来,把徐华吓了一跳。
“去哪了?”李静萍故意问。
徐华眼着事已败露,也不再掩饰,他笑着说:“我跟杨玉霞出去了。”
这时,杨玉霞从生产队里跑着出来,来到他们跟前。
正要张嘴说:“他们都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