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奇泰所奏的赵新年纪相貌,一是在京中各家暗暗寻访,二是南下查找朱由棪有无后人。
按照阿桂奏折中所说,那个赵新自称是从海外回来的前朝遗民;如果此人真是前明赵王的后人,事情就严重了。何况他们的手已经伸进江南,竟然敢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的杀害盐商,抢劫女子。查,一定要严查!非得把这伙人在江南的底子掀开看看。
至于吉林的战事,这半年的日子里,朝廷勒着裤腰带调集军粮,兵马军械也都准备充足,通往富尔丹城的路也修的差不多了。到了这个份上,说不打乾隆也不能答应。
既然如此,那就先打了再说。只要能灭了这伙子人,一切忧虑就都烟消云散了。
七月初一,乾隆确定了阿桂和福康安修改的用兵方略,决定发兵进剿,三路齐压。七天后,收到上谕的阿桂和福康安随即发动。阿桂坐镇宁古塔居中调度,福康安率大军抵达珲春,然后北上。
阿桂和福康安此时已经决定发动,便不再犹豫。在接到乾隆的上谕后,阿桂第二天便在宁古塔城外的大校场检阅三军。
七月初九,庚戌日。这天是刚日,宜祭祀。《礼记》上说,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杀三牲祭祀了牙旗后,两万多人马分成南北两路,离开了宁古塔。
大路上,从北到南,从西向东,黑压压的兵马根本望不到尽头。在大队人马的后面,近万名从直隶和关外召集的民夫跟在大军后面,运送军械粮草。
那些在宁古塔本地居住的旗民扶老携幼的站在道旁观看,为大军壮行。对于本地旗人而言,自从康熙当年出兵打雅克萨之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这等景象;再说这次的规模远比康熙那次还要大。
在送行人群的一阵阵欢呼声中,福康安的八抬大轿随着中军大旗一路向南而去。
南路大军由福康安统帅,共计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八旗满汉十四个火器营、五个前锋营、一个骁骑营、由边民组成的“退蛮军”五千人。这路人马自宁古塔出发,一路行军六百里,沿玛勒呼哩、萨奇库、噶哈里、哈顺、穆克德和、密占卡伦一线抵达珲春。之后将与先期抵达的三千人的火炮部队汇合,沿东路各卡伦驿道北上,直抵绥芬河南岸。
北路大军由副将都尔嘉率领,共计七千五百人,包括八旗满洲一个火器营,两个前锋营,扎萨克蒙古部五千骑兵、退蛮军一千人。这一路向东越过大岭,顺着浑达山南麓,沿绥芬河向东进发。
南路大军在抵达绥芬河南岸后,将兵分两路;福康安坐镇绥芬河南岸,成都将军鄂辉率领一部,沿绥芬河向西,从富尔丹城以西发动进攻。
这一战,清廷几乎调动了八旗近七成的火器部队,除了远在伊犁的天山旗营需要震慑西北外,京营及各省驻防八旗火器部队倾巢而出。要知道乾隆三十八年打大小金川的时候,清廷也才不过动用了八旗三千鸟铳兵,其他都是各地绿营部队。
因为火炮部队已经提前抵达珲春,南线大军走的十分顺畅。即便是遇到下雨,对于新修整的道路影响也不算大。
古代行军,大部分情况下,每天最多也就是三十到四十里,否则就会导致大量士兵掉队。而这还是要在配置大量塘马、游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上万人马出征,一旦找不到水源,那就只能等死了。
当然了,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况,轻装上路的军队也可能达到日行百里。那就必须要减小部队规模,舍弃辎重,缩小探查范围,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也算不上稀奇。
即便到了近代,急行军的损耗问题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四百人左右的骑兵一部,奔袭两百公里,花费了四天时间,最终只有四十名骑兵抵达,保持了较好的状态,剩余的骑兵全部掉队。
好在福康安早有准备,而且吉林这一带河流很多。从宁古塔到珲春,从珲春到蒙古卡伦一线,所有的道路、水源、扎营情况他都事先做好了安排。何况从宁古塔到珲春这一路都属于内线,也不必担心敌军偷袭,所以大军的行进速度有时能达到每天五十里。
问题是,赵新他们根本不知道啊。一帮人等的无比心焦,这都进了七月了,清军怎么还不来啊?
这就是信息不对等的麻烦所在了,赵新他们对于古代行军速度根本不了解。丁国峰带着部队出去了好些天,连个鬼影子都没见着,他又怕自己一回来清军就到了,于是就带着部队在富尔丹城北、西、南三面五十里方圆的地面上来回转悠,偶尔会派人回来领取补给。那两艘部署在绥芬河里的快艇都向西开出七十里了,也是毫无发现。刘胜于是又命令他们扩大搜索范围。
三路人马里,最倒霉的要属躲在穆棱窝集岭南麓的王远方他们。天天啃压缩饼干吃罐头不说,晚上连生个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发现。赵新两次让王远方带队伍先回来,都被他拒绝了,说是就当野营拉练了。
朱尔根城下的阵地这里也不安生。七月初的一场大雨,让战壕里全是积水。赵新先是诅咒这个该死的天气,然后就马上安排民工队进场,抢挖排水渠。按说这种事本来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的,可谁让赵新这些人一点儿经验都没有呢。刘胜他们虽然当过兵,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