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宣武区南横街一带的一个有些破旧的院子里。
康九停好自行车,正准备进院子时,奎勇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小九?你怎么找了过来?”
康九扭头一看,李奎勇从院外进来。
道:“这不是没看见你来吗,我过来也一样,反正你家到卖木材的地方,不是正好顺路吗?”
“先进去说吧!”
奎勇快步走在前面。
康九点头,跟着奎勇进去,上次他来也只是在门口,没有进去。
这个房子是李奎勇他爸当时用四合院的院子换的。
换出来的原因,一是因为四合院的人,二是因为他家人口太多,在四合院只有一个间房子,不够七口人住!
换到这个院子,虽然比四合院差点,但是利用位置和房子的质量的这个差价,可以用一间换两间房。
一进屋奎勇家不大,因为家里小,所以家里没什么家具,也没地方放。
说是两间房,其实只是比四合院的那间房子大了些,京城的房子面积都比较小,其实总共面积不到二十平方米。
李奎勇家的人多,屋里大部分的面积,都被床占据了,说是床其实是用木板和红砖支起的大通铺。
正堂有个小方桌,应该是平时客人来坐的地方。
家里没有衣柜,衣服都是放在几个木箱里,木箱统一放在大通铺的靠墙一侧,看到出来已经在尽量节省空间!
但全家七口人的衣服,加起来也是好几个箱子了,占的不小的位置,更别说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进屋,本来都在大通铺上玩的弟弟妹妹,都乖乖坐旁边了。
看来家里的没有空余的地方,所以奎勇的弟弟妹妹日常活动,都是在大通铺上玩。
写作业还是打闹,都只有大通铺上有空间!
“奎勇,你买木材是为了做家具?”
康九环顾了下奎勇家,大概知道他买木材干嘛了。
以前奎勇他爸的工资,还不够一家七口人糊口的,更别说要置办家具了。
即使奎勇爸去世的两年里,他家每个月领了上百块的补助,奎勇都没舍得拿出来改善下家庭环境。
因为这钱也只能领两三年!但是他家人口多,不敢随意花。
“嗯,想做三张双人床,腾出些位置,这样家里太挤了。”
“不过,买木材可能要等下次了,本来想等一会儿就去你家跟你说一声的,没想到,你现在就过来了!”
李奎勇倒了杯水,放在康九面前。
叹了口气道:
“我妈身体又不好了,刚送去了医院,要住院,我现在拿些衣物和洗漱用品过去!”
康九道:“伯母的问题严重吗?需要帮忙说一声!”
“哎,不用了,没事大事,老毛病了··”奎勇摇摇手道。
其实就是奎勇妈生了太多,身体又没调理好,这才经常生病。
原本李家的日子过的不错,奎勇的爸李顺发原本是拉黄包车的,解放后参加了三轮车联社,蹬上了平板三轮车。
戏称这行为”板儿爷”,在以前都是社会底层的,所以袁军才看不上李奎勇的。
不过李顺发在五十年代中期定了五十六元的工资,能够一家人活的很好了。
但此时多数人们的思想都还保持在多子多福的概念。
李奎勇的父母几乎一年一个孩子,每增加一个孩子,李家的生活水平就下降一截。
这似乎是个规律,人越穷越生孩子,而越生孩子越穷,形成了这个怪圈,
据奎勇说,他父母一共生了九胎,活下来六个,所以李奎勇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生了这么多孩子,都嗷嗷待哺,李奎勇他爸没办法,为了养孩子拼命干,体力消耗大,又补充不了,过度的透支身体撒手归去了。
当时这样的情况普遍发生,李家只是一个缩影,就是因为这样有了后面的宣传。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不过现在的李家生活好多了,奎勇被康九推荐进了轧钢厂,每个月又有康九这边的分成。
奎勇的二弟顶替了他爸的三轮车的工位,有稳定的收入,
“本来是想买点木材回来打些家具和床的,现在只能晚点了。”李奎勇道。
他很感激康九,有了康九给的活,奎勇才敢改善家里条件。
毕竟李奎勇和他二弟都到了成婚的年龄,家里这环境这样差,相亲的都不敢来。
“又没什么,时间多着呢,走吧!我跟你去一趟医院,看看伯母!”康九道。
“好,我先去收拾下东西!”李奎勇。
“哥,我收拾好了,给!”李奎勇的三弟奎元说的。
李家这几个孩子很懂事,跟棒梗完全不一样。
李奎勇接过东西,叮嘱几句就出走了,两人拿着衣服脸盆和毛巾,骑着自行车前往医院!
夜幕降临。
康九从医院出来,走在大街小巷里,来来往往的人们胸前佩带着硕大的伟人像章,脸上洋溢着geming的激情。
这街上正自发的举行庆祝的列队,庆祝什么,康九不知道,不过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