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说道:“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情,实在是难能可贵呀,非是我不信,只是好奇,但不知道,我能否有幸可以考考你呀”。
孙庆心想,来了。
赵先生也在一旁一脸期待,若是真是这孙庆写的,那这种绝世好诗再来几首更好呀。
孙庆点点头,说道:“您请说”。
李靖说道:“昨日你以秋为题,那也不为难你,今日仍以景为题,你就以这青山镇的自然风光为题作一首诗吧”。
孙庆心想,这还不简单,历史上到处都是边塞诗,这里又地处西北地区,这样的诗还不是信手拈来。
但他没有立马开口,还是假装的沉吟了一下说道:“青山镇地处边塞,又有青山关为防御,有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青山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胡掳终不还”。
孙庆读完,李靖和赵先生已经站起,惊讶地望着孙庆,这首诗,将边关的的美景和战争的残酷以及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必胜的信念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彰显的淋漓尽致,那怕是没上过战场的赵先生此时也有一种想要为国尽忠的冲动,可见此诗的韵味究竟有多厉害。
孙庆早就预料到会是这番景象,他也不急,就站着等两位先生反应过来。
时间缓缓流逝,两位先生终于是从那种感觉中脱离出来,只见李靖狠狠地拍了一下孙庆的肩膀,说道:“好小子,这首诗写的太好了”。
被李靖拍的孙庆一时坐不住,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惹得在座的几人哈哈大笑。
但也因此认可了孙庆的能力,告诉他下了课堂便可前往书库,并丢给他一把钥匙和十两银子,说是这个月的工资。
孙庆也不客气,将钥匙和银子收进衣服中。
赵先生也没再在此处停留,也没前往讲堂,而是钻进了书房中,又开始了给远方的人写信。
而孙庆课堂肯定不会去,所以他索性就从后门溜了出来,在街上买了些东西后,便按照李镇守所说的前往书库。
书库位于青山镇的西南角,正好是一个独立的书府,主要用来存放荣国的历史资料和一些名人传记,以及一些奇人异事。
可以说在整个青山镇,只有这里可以看到整个荣国最全的资料。
这正中孙庆的下怀。
孙庆不一会便来到了书库前,只见一座二层白墙黑瓦的建筑展示在孙庆面前,书库的一楼阁顶上挂着一个牌匾,写着书库两个大字,孙庆望着这两个字,便能感觉到一股杀伐之气,看来这个书库便是那李靖所建了。
孙庆拿出钥匙,打开书库,一股灰尘便随着开门漂浮而出,呛的孙庆直咳嗽。
孙庆以为所谓的书库应该会像前世的图书馆一样不说门庭若市吧,至少也应该有人来吧,可没想到这书库居然常年没人使用。
这也难怪,在这样一个时代,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且在边关,人又少,净忙着赚钱了,哪还有人来看书。
所以这书库除了放书以外,就只有放点杂物的作用了。
待得片刻灰尘才渐小,此时书库里面的景象展现在孙庆面前,只见书库中一个木梯立在中央,在书库周围的墙上按照不同的分类各类书籍绕着墙围了一整圈,在正中央是一圈低脚木桌,和一些蒲团。
只不过在整个书库中全是灰尘,一看就是长时间没有人打扫,转头一看,竟是书库的后门没有关闭,导致风沙吹进书库之中。
孙庆来到后面,是一片荒着的草地和一些杂物,孙庆点点头,这个地方正适合自己去了解荣国和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稍微收拾一下,便能重新启用。
孙庆找来一个扫把,先将整个书库中的灰尘打扫出去,这一下就花了大半个时辰。
随后他开始将书本一本一本的搬出书架,开始一点一点的打扫书架,李镇守将书库交给自己,自己还是得负责任的,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
就在孙庆搬书的时候,李家福、周生和李岩三人也下了课堂,闻言来到书库,帮孙庆一起打扫书库。
这一下倒是让孙庆的压力骤减,但就是这样,四人也是搞到了天黑尚才将整个书库收拾出来,而后院的杂草还没有处理。
但由于天色太晚了,孙庆便锁好门和三人一起离开了书库。
四人来到街上,孙庆将三人带到他经常去的酒馆,点了几道菜品、一些馒头和四壶酒。孙庆说道:“今天你们帮了我大忙,这顿饭我来请大家,不够再点”。
说着拿出今天李镇守给的十两银子。
李家福三人也不矫情,也不嫌这里条件不好,在边塞出生的孩子,尤其是北方的孩子,有几个不是这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
几人也是饿了,只见菜和馒头一上来,几人便抓起馒头狼吞虎咽的开吃,偶尔噎住了就用酒顺顺,好不痛快。
周围在酒馆吃饭的人,看着这几个年轻人这样吃饭,都在惊讶地看着他们,心想这是几顿饭没吃了。
确实没几顿,但是四个人将整个书库近万本书拿下来又放回去,还擦干净了整个书库,没饿扁已经很好了。
没有在意周围其他人的眼光,几人在争抢中不一会便将整个桌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