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白云而来,发雷霆一击。十里之内,一片糜烂……”
王祎摇头晃脑地给梁王君臣讲述着热气球的厉害。
朱家兄弟此次出征的确有濮英指挥的部分空军兄弟随行。但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濮英也不敢轻易使用热气球升空作战。一旦出现损毁,他可没地方补充或修理热气球。
更何况,用于空中投掷的炸弹与地面上使用的炸弹不尽相同,并且数量有限,也不可能轻易使用。
不过,通过王祎夸大其词地一番描述,梁王听的胆战心惊。
要不,孤就降了吧。反正大明皇帝也不会难为于某。
面色不断变换,梁王的内心开始动摇。
“梁王千岁,千万不要听他信口雌黄!”
正在犹豫之时,殿外快步走进一人。
发现来人身穿常服,长着一副生面孔,梁王恼怒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闯入王府?”
“千岁,臣乃翰林侍读学士也先忽都!”
来人高举一块御赐金牌,大声表明身份。
“可是太平之子?”
梁王虽不认识来人,却知道已故左丞相太平有一子叫做也先忽都,之前好像担任过治书侍御史。
也先忽都拱手道:“千岁英明,臣的确是太平之子。”
“呵呵……”
殿中的王祎突然冷笑两声。
梁王一脸诧异地看向他道:“大明使者,你在笑些什么?”
王祎略一拱手道:“外臣在笑一个数典忘宗之人。可笑天下还有如此背弃祖宗,改姓求荣之辈!”
此话一出,也先忽都的脸上不禁一红。
他的父亲原名贺惟一。为了能够担任大元的左丞相,请元顺帝赐名更籍,改叫太平,入蒙古族。
他原名贺均,随着父亲入了蒙古籍,改名也先忽都。
“贺均,你可知道某在说谁?”
王祎故意挑衅起来。
也先忽都一定是奉必里克图汗的命令前来说服梁王继续效忠。王祎觉得,避免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给他开口说话的机会。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也先忽都微微一笑,张口背诵出一段朱国瑞的名言。
“大明使臣,敢问本官背诵的可是贵国皇帝亲书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的词句?”
这段话不仅出现在讨元檄文中,也是朱国瑞早期在与众臣交流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对此,王祎自然不敢否认。
“正是。但陛下还曾有言……”
“慢来!”
也先忽都抬手拦住他道:“既然贵国皇帝也承认大元乃是天授正统。本官身为元臣,并不认为改名换籍有何不妥。”
王祎冷笑道:“身为汉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阁下还真是脸皮颇厚。”
“汉奸?”也先忽都不以为意地摆摆手道:“何为汉奸?与异族入侵者狼狈为奸,祸害本族同胞,方为汉奸。可大元是正统王朝,谈不上什么异族入侵。
家父与本官更是为中原百姓倾尽心血,出台无数仁政举措。敢问使者,本官一家可有为害华夏,荼毒一方?”
不得不说,凡是能做汉奸的人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理论。在他们眼里,只要自己没有亲手害过人,就可以心安理得。更何况,他们都是精致利已主义者,从来没有正视过别人的疾苦。
王祎被他气得直咬牙,沉声说道:“我主还曾说过,‘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顿了一下,他轻蔑地笑道:“我主还曾言,‘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这句话,只怕就是送给尔等的。
北元统治之下,中原百姓民不聊生、卖儿鬻女。汝等却依然逍遥自在,靠着圣人之学攀附于朝堂之上。
本官想问,当年治理黄河淤塞时,死难的数十万百姓何辜?淮西大旱时,流离失所、饿死他乡的百姓何辜。
本官再问,彼时的左丞相太平可有为百姓下拨一粒赈灾之粮?做为御史,你可曾弹劾过任何一位毒虐官吏?
为了自己的官袍,你们尸位素餐、掩耳盗铃……好好摸摸你的良心。如果没有你们这些汉人官吏为虎作伥,大元的根基怎么会腐烂至此?
再说你贺家,已经成为当地一霸,侵占良田不计其数。籍贯所在之地,所有百姓都是你家的佃户。
你知道当地人叫你们什么?贺扒皮、黑心贺!你们手上沾满中原百姓的鲜血,背负一身血债。如此,你还有何面目在某面前侃侃而谈,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不是汉奸?”
王祎的话如同一把利剑刺穿也先忽都的心防。
他们父子一心为官,每天考虑的都是如何解决朝中难题和陛下的心病。如今想来,他们根本没有为延长国祚做过任何有益的事情,更没有为天下百姓考虑过。
至于老家的百姓如何看待自己,他更没有机会去了解。
“不可能,贺氏以诗书传家,根本不会作出如此禽兽之事。”
“不可能?”王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