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导点头,这是自由潜水者所做的事情,他们将屏住呼吸数分钟,猛地下潜到海底深处,挑战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往往这种极限运动,才能够衡量一个人潜水能力。
目前为止,在使用脚蹼的恒定重力潜水中,男子世界纪录是下潜42o英尺(约合128米),女子是331英尺(约合1oo米)。
这项运动无疑非常危险,淹死便是风险之一,但还不止于此,潜水者下潜时,海水会对其肺部造成很大压力,有些人甚至会经历所谓的“潜水昏厥”,在上浮过程中失去意识。
“自由潜水中确实生过死亡的惨剧,所以一定要注意,而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最深的海域可能过两百米,所以一定不能走出我们规定的范围。”
轮船启动之后,导游不停的解说,以尽可能让韩孔雀等人避免出现危险。
“现在可以说一下,那片海域能够出产什么宝贝吗?”韩孔雀此时笑着道。
潜导道:“四大名螺第二的鹦鹉螺。”
“鹦鹉螺,就是那种被被誉为海洋活化石的鹦鹉螺?”韩孔雀一愣,不过接着就了解了。
鹦鹉螺平时多在1oo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所以潜导才会特别提醒,要潜入水下一百米的深度,因为鹦鹉螺平时活动的区域,就在水下一百米的深度。
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韩孔雀对于鹦鹉螺很了解。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
鹦鹉螺的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鹦鹉螺化石的种类多达25oo种,它是菊石的近亲,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
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对于各种海螺,早在韩孔雀现翁戎螺的时候,就做过全面的了解,所以作为四大名螺之中的鹦鹉螺,韩孔雀自然是很了解的。
当然,对于鹦鹉螺的了解,韩孔雀还不止是从普通的收藏方面来了解,而且还来自实验室,来自他旗下的几艘核潜艇。
如果这样说,一般人都会奇怪,鹦鹉螺这种海螺,跟核潜艇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普通人,韩孔雀也肯定不知道,但自从在魔鬼岛上俘获了几艘核潜艇之后,他就了解了,这一点要从鹦鹉螺的内部结构来说明。
鹦鹉螺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
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o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
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
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
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全都是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是很神奇的,它虽然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但它绝对是其中的特殊成员,一般头足类动物如章鱼等均没有外壳,而鹦鹉螺却长有一个外形线条流畅,带有美丽斑纹的外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