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我与大宋的三百一十九年> 第九章 殿试风波,敲定名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殿试风波,敲定名次(1 / 2)

陆氏再三挽留,吕承简也只是用了午饭就启程回京了。陆重元知道吕蒙正不会让他在外过夜,就没有过多挽留,叮嘱其路上注意安全。此时刘都知也带着消息先吕承简一步回了京。宋太宗手指不断叩着龙椅,听着刘都知的汇报,留意了一下陆重元这个名字。吕蒙正之所以大张旗鼓的做此行径,自是想引起这位官家的注意。这样在殿试中,陆重元被取录的机会才更大。

让皇帝对你印象深刻自是有好有坏,但是结合陆重元的身世,吕蒙正断定赵匡义会遣皇城司前去调查。不为别的,就因为陆重元出生的地方,无需缘由就值得一查究竟。这样一来,陆重元寒门学子的身份定会给赵匡义留一个深刻的印象。殿试在即,此举百利而无一害。自己招其为婿,也是暗含自己无意去争权夺利的意味。我堂堂吏部尚书将女儿下嫁给一个尚未有功名的学子,而不是用于政治联姻,你老赵这下该对我放心了吧。

赵匡义也没法推断吕蒙正那老小子到底在想什么,对此事也是一笑了之。殿试在即,礼部呈上来的名录中,吕蒙正的女婿好像排在第二吧。那个李庶几竟也在前十之列,弄出那么大的闹剧,看朕如何在殿试上整治你。本来赵匡义也没觉得自己大哥殿试以快取胜有什么不好,自从在吕蒙正那里得知了烧饼诗会的内容后,当真是气得不轻,决定今科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正过来。

还有几日便是殿试了,吕家的轿子早已在黄甑村外等候多时。早些入京,吕蒙正得空也可指导其几日,陆重元自是欣然应允了。赵匡义原是想安排吕蒙正为此次殿试的主考官之一的,可是万一那老小子徇私给他那女婿弄个状元,岂不是让自己脸上蒙羞。还是拟旨以胡旦,苏易简等为主考官,就将吕蒙正排除在外了。

这几日,与其说是吕蒙正指导陆重元,更像是相互交流。并且在交谈中得知吕蒙正已经向太宗禀报了烧饼诗会一事。陆重元下定决心就算自己提前解题了,也万不可做那第一人。此次殿试可能会与以往大有不同,稳妥方才是取胜之道。吕蒙正先前对陆重元的学问还是要打个小小的问号的,毕竟接触的还是太少。经过这几日的相处交流,吕蒙正敢断定这一甲当中必会有陆重元一席之地,只是名次如何就要官家去定夺了。

汴梁城崇政殿中,淳化三年的殿试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看着那些正在伏案奋笔疾书的贡生们,赵匡义说不出是何等滋味。为国取士本是件令人值得开心的事情,殿试求速之风盛行,这样下去唯恐天下读书人都真是些书呆子了。转过头看向苏易简问道:“苏卿,这赋之一题让朕来出可否?”见赵匡义这般问询,苏易简自是应允。本就是为皇家取士,赵匡义要自己出题也是无可厚非。赵匡义拿起了《庄子寓言》,仔细翻阅着“卮言日出”四个大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如此生僻的考题,若还是这般求速,就莫怪朕不留情面了。赵匡义满意的合上书,向苏易简询问:“苏卿以为《庄子寓言》中的卮言日出可否作为本次赋之一题的题目?”

苏易简沉思片刻回答道:“官家,此题较为生僻,但当中立意较为独特。殿试本就是这些贡生们随性展现自己的时候,暗合此四字,依臣之见此题上佳。”赵匡义很满意苏大学士的回答,便命人将这考题传了下去。诸位考生在接到题目的时候都有些吃惊,有部分甚至不知此句出于何处,足见生僻程度。

众人纷纷解题之时,却见一位考生洋洋自得,满脸写意的交了卷。就在众人都觉得状元要花落此人之时,太宗怒火中烧,大声呵斥此人,并将其赶出了考场。在场的人不少是李庶几的旧识,见文思敏捷的他竟被赶出了考场。意味着这位与孙何同为状元热门人选的人今科注定是要落榜了,甚至以后都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了。

这一幕吓得打算交卷的几人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但无一例外几人起身的动作都被赵匡义尽收眼底。诸生心中暗叹,这几人怕也是与今科无缘了。陆重元也是心惊,他没想到官家竟如此决绝。殿试被驱逐,开国几十载可也是头一遭了。亏得自己没有参与那个荒唐的诗会,不然自己的下场怕也不会比那李庶几好。

此次殿试因为这个小插曲,诸生纷纷都坐到了时间结束才堪堪交卷。更有甚者还要做出将将答完的惋惜模样,看的陆重元也是笑着摇了摇头。赵匡义知道自己此举之后,这股以快取胜之风将会彻底的消失。大哥你看到了吗,朕来坐这皇位也不比你差。

殿试结束后,陆重元便在吕府住了下来。由于吕蒙正近来不得太宗信任,赋闲居家。朝中之事无需操劳过问,倒也是乐得清闲。现在只待东华门外唱名,把自己的宝贝闺女抓紧嫁出去。殿试李庶几被当众驱逐出考场之事传开之后,引得文人圈子大为震动。吕蒙正也难得夸赞了赵匡义一番,称此举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胡旦,苏易简等诸多翰林学士几日来近乎不眠不休。终于将那几百份的考卷分了档次,当中的十份最为出彩的卷子也被呈到了御前。最后一甲的前十名将由赵匡义本人亲自定夺,本次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也会出自这十人之中。由于都是糊名,赵匡义也对考卷的主人一无所知,只能以文章水准来取定名次。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下,赵匡义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